刘爱弹样剪纸:传统技艺的创新与发展
刘爱弹样剪纸:传统技艺的创新与发展
剪纸,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在众多剪纸技艺中,刘爱弹样剪纸以其独特的工艺流程和艺术特色脱颖而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刘爱弹样剪纸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刘爱弹样剪纸,是指刘爱极具特色的剪纸花样以及包括抿纸、弹样、剪花在内的整个工艺流程,是传统剪纸的继承和发展。
剪纸艺术作品
剪纸起源于古人祭祖祈神的活动,我国剪纸的起源最迟在商代,早期的艺术载体是刻画皮革、金银箔片和玉片透雕。出土的历史文物证实,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和银箔镂空刻花。但真正意义上的剪纸,是伴随西汉时期纸的发明开始出现的,而东汉蔡伦造纸术的发明,推动了剪纸技艺的发展和普及。剪纸技艺在唐朝已经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到宋朝时已发展成为精致新鲜的艺术行业,成为民俗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艺术形式。明清时代的剪纸艺术逐步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其运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如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纹样,全都是以剪纸作为装饰进行再加工。
剪纸艺术历史演变
在民国时期,洛阳就有专营剪纸或兼营剪纸的作坊,也有以剪纸为业的普通家庭,刘爱就出生于一个剪纸世家。刘爱8岁开始跟着母亲何仁学习剪纸贴补家用,不到20岁就成为洛阳地区远近闻名的剪纸能手,她的剪纸作品因为花样新、手法精而远销周边各县乡。为提高剪纸产量,刘爱与姐姐刘爱娃发明了弹样技术,能够通过抿纸、弹样一次剪出三对相同的花样。
刘爱弹样剪纸作品灵透、精巧,传统性与时代性兼容,装饰性与实用性俱备,既有“凤凰戏牡丹”“连生贵子”“竹报平安”等传统花样,也有“思想进步”“抗美援朝”等颇具时代特征的花样;既有兜兜花、耳暖花、袖头花等日常绣样,也有枕头花、鞋面花、鞋底花等丧葬花样,门类非常广泛。原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乔晓光先生,评价刘爱的剪纸作品是20世纪30年代河南民间剪纸的扛鼎之作。在刘爱后人的传承努力下,刘爱弹样剪纸继续创新发展,并已走进大学课堂,正在焕发新的光彩。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