掖庭宫:从汉朝到唐朝的宫廷秘史
掖庭宫:从汉朝到唐朝的宫廷秘史
掖庭宫是中国古代宫廷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负责管理后宫的事务。从汉朝到唐朝,掖庭宫的设置和职能都有所不同,但其在宫廷中的地位一直非常重要。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介绍掖庭宫的历史和功能,包括其在汉朝和唐朝的管理机构、职责以及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
奇女子从掖庭奴婢到大唐首席秘书
她曾是掖庭的奴婢,后来成为大唐的首席秘书。提起大唐最有名的女人,想必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武则天。然而,在唐朝历史上,还有一位奇女子,她从掖庭奴婢一路晋升为大唐的首席秘书,她的故事同样令人称奇。
许平君:从掖庭到皇后
许平君的父亲许广汉,是昌邑(今山东金乡)人,年轻时担任昌邑哀王刘m的侍从。后来,许广汉因故被贬为平民,他的女儿许平君也因此进入掖庭成为奴婢。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汉宣帝即位后,他偶然发现了许平君的美貌和智慧,于是将她立为皇后。许平君不仅聪明伶俐,而且深谙政事,她协助汉宣帝处理政务,成为了实际上的大汉首席秘书。
汉朝掖庭宫的管理
掖庭宫在汉朝的管理非常严格,其官员全部由宦官担任。设掖庭令一人,东汉时品秩六百石,主要负责管理后宫贵人采女之事。左右丞、暴室丞各一人,其中暴室丞主管后宫妇女疾病,在暴室进行医治。皇后、贵人若有罪,也会被囚禁于此。西汉时期,暴室中还设有暴室啬夫一职。
唐朝掖庭宫的设置
唐朝的掖庭宫设有掖庭局,属内侍省。长官为掖庭令,两人,从七品下。掖庭丞三人,从八品下。宫教博士二人,从九品下,负责教授宫人书算众艺。另有监作四人,从九品下,令史四人,计史二人,书令史八人(或四人),书吏八人,典事十人,掌固四人。
成语“黍秀宫庭”
“黍秀宫庭”是一个源自《诗经》的成语,原意是指西周灭亡后,旧时的宗庙宫室都变成了禾黍之地。后人常用这个成语来感慨亡国之痛。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诗经·王风·黍离》中的诗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以及西汉时期的诗句:“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