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飞的翼龙没能逃过恐龙灭绝劫难?与鸟类相比有何不同?
为什么会飞的翼龙没能逃过恐龙灭绝劫难?与鸟类相比有何不同?
在恐龙灭绝的浩劫中,为什么会飞的翼龙没能逃过一劫,而鸟类却得以幸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古生物学家。本文将从行星撞击地球这一主流科学理论出发,探讨这场灾难背后的原因,并对比分析翼龙和鸟类在飞行能力上的差异。
提到恐龙的灭绝,我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画面应该都大同小异,要么是体型巨大的暴龙在烟尘缭绕的地面嘶吼,要么是行动缓慢的食草类恐龙歪歪斜斜地试图逃跑,或者是一些已经深陷岩浆挣扎不断的恐龙。
不过在这个可怖的画面中,似乎有一个问题总是容易被忘记,为什么有些恐龙比如翼龙明明能飞,却还是没有逃过那场劫难,而鸟类却活了下来呢?
要想弄清楚这背后的原因,我们还是要回到那场灾难的现场。关于白垩纪到古近纪这段时期发生的恐龙灭绝事件,一直以来都有很多讨论,而谈到它发生的原因,目前主流学界最受欢迎的解释就是行星撞地球。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观点认为应该抛弃单一因素的思路,这场灾难之所以能够将恐龙这样的霸主物种一次性从地球上抹去,应该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把行星撞地球看作是主要的诱因,同时也应该考虑到这个撞击可能引发的一系列次生灾害,比如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气候变化等等。
那么行星撞地球的依据是什么呢?
这个理论最早是在20世纪末期出现的,一些科学家在无意间在恐龙生存时代的地层中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元素,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这种元素很少出现在地球上。按照当时的地质学经验,它更多发现于陨石坑当中,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从宇宙空间被陨石带到地表的物质。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它其实并不属于恐龙生存的年代,而是随着地质变迁的作用偶然进入到这个地层当中,但是后续的考察和勘测证明,这基本上不可能是偶然的结果,因为它的含量实在是太多了。当时的检测结果显示,白垩纪到古近纪的地层中所含有的这种元素至少超过了平均水平的30倍以上,最多的甚至达到了130倍。光是从这个数字,已经基本上可以确认,在恐龙生存的年代,一定发生过类似行星撞地球的事件。
当然,如果是一颗跟地球差不多大小的行星的话,那可能情况要遭得多,但是一般来说这种概率很小,基本上还是一些行星的碎片。按照以往发生过的类似事件中所得到的信息,科学家可以通过比对和计算来大致估算出这个撞击物的大小,在2007年的时候,一位来自美国的研究人员公布了他的模拟结果,根据他的计算,这个碎片的直径应该在10公里左右。
而它之所以会出现,其实是两颗小行星相互撞击的结果,它的母星差不多直径在55公里左右。看起来不管是55公里还是10公里,似乎和地球比起来还是不值一提的,但是不要忘记,它在撞击的瞬间是以极高的速度运行着的,这种速度足以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力,给地面上的大部分生物致命一击。
应该说,只要是站在地上的恐龙,要想逃出生天基本没有可能,它们遇到的不只是一种的绝境,也许是滔天的巨浪,也许是源源不断的岩浆,也许是由此引发的大火。当然,所有的非鸟类恐龙不是在瞬间被消灭完的,整个灾难的影响持续了很长时间,那些从恐怖瞬间留下来的幸存者,也在后续的恶劣条件慢慢走向了绝路。因为烧不尽的大火,它们开始面临严重的食物短缺,因为不断扩散的火山灰,它们失去了太阳,也失去了光照和热量的来源,整个地表的气温开始急剧下降,在饥寒交迫的绝境中,最强壮的和最幸运的,最终都无一幸免。
不过如果仔细考虑各种恐龙之间的差异的话,我们很容易想到,在这整个灾难发生的过程中,会飞的恐龙一定在求生能力上是占有优势的,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翼龙,但是考古研究发现,它们并没有像我们想的那样,靠着飞翔的能力成为幸存者。严格意义上讲,翼龙其实不算是真正的恐龙,在生物学分类上,它们和蜥蜴的亲缘要更近,所以它们的那对翅膀和鸟类其实是有区别的。
从化石的分析来看,翼龙的双翼应该主要是由肌肉和皮肤构成的一种翼膜,而且于身体之间有着更大的连接面积,基本上是一种很紧密的延伸关系。而相比之下,鸟类的翅膀是一种更独立的结构,能够更加灵活和持久地进行飞行,而翼龙的双翼还有着支撑它们在地面活动的功能,这也是为什么专家认为翼龙无法像鸟类那样敏捷逃离的原因。当然另外一种说法认为,翼龙之所以没有活下来,其实跟它们的体型过小有关,不管是应对强气流还是极端天气,都没有很大的优势。
翼龙确实没有鸟类这么幸运,但是即便它们真的成为唯一活下来的白垩纪物种,最后的结局也不会有什么不同,因为它已经没有了物种圈的支撑,早晚都会被自然淘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