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到元代向欧亚大陆西端探险的中国旅行家们
从唐到元代向欧亚大陆西端探险的中国旅行家们
从唐朝到元朝,中国旅行家们对欧亚大陆西端的探险经历,为我们展现了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壮丽画卷。其中,唐朝杜环的《经行记》和元朝景教修士扫马的出使经历,更是这段历史中的璀璨明珠。
怛罗斯战役中被俘获的杜环写了《经行记》,但留下来的内容不多,不过,对当时的世界可以做如下的估计。751-761年间,杜环被俘虏,与其说是“游历”,不如说是“徒刑”,因为根据杜环的记录,所到之处,除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西伊朗部分地区,剩下的几乎都是阿拉伯帝国当时尚在征战的方向,北非、拜占庭等地都是如此。
“拂菻国在苫国(叙利亚,sham,即所谓的“沙姆”,有的版本译作“硝姆”,这个地名更多指大马士革为中心的地带)西。隔山数千里,亦曰大秦。其人颜色红白,男子悉着素衣,妇人皆服珠锦,好饮酒,尚干饼,多工巧,善织络,或有俘在诸国,守死不改乡风,琉璃妙者,天下莫比。王城(君士坦丁堡?)方八十里,四面境土(有可能是指拜占庭帝国的疆域),各数千里。胜兵约有百万,常与大食相御(经常与阿拉伯帝国作战是真的)。西枕西海(应该是地中海的亚得里亚海) ,南枕南海(爱琴海在内的东地中海),北接可萨突厥(哈扎尔汗国,又称可萨汗国)。西海(估计是地中海)中有市,客主同和,我往则彼去,彼来则我归。卖者陈之于前,买者酬之于后,皆以其直置诸物傍,待领直然后收物,名曰“鬼市”。又闻西有女国(?不知道,估计是什么西欧的蛮族部落),感水而生。”
杜环知道地中海,特别是阿拉伯帝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东地中海。这里的问题是,杜环并不知道黑海的存在,而且对君士坦丁堡的地理环境,特别是三面环水的情况不清楚
“苫国(叙利亚)在大食西界,周回数千里。造屋兼瓦,垒石为壁。米谷殊贱(粮仓的描述符合叙利亚的情况),有大川东流入亚俱罗(库法,可能代指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的核心统治区两河平原中下游),商客籴此粜彼,往来相继。人多魁梧,衣裳宽大,有似儒服。其苫国有五节度,有兵马一万以上,北接可萨突厥(可萨汗国)。可萨北又有突厥(西突厥残部),足似牛蹄,好啖人肉。”
这里对叙利亚的范围有所夸大,而且忽略了高加索地区的亚美尼亚王国,再往北才是可萨汗国,也有可能是当时把亚美尼亚当成东罗马的一部分了也未可知。“足似牛蹄,好啖人肉”虽则描写了突厥人的野蛮,但属实有些夸张、过火了。
至于说张星烺的秋萨罗是“西班牙”这种猜想,很可能不成立,因为阿巴斯王朝750年建立,751-761年恰恰是阿拔斯王朝国力最为充沛、年轻的世代,当时“黑衣大食”虽然把倭马亚王室赶到西班牙去了,但是兵力并未长驱直入北非直布罗陀海峡南部,否则“绿衣大食”是很难崛起的,直到800年“极盛时期”也不过是占领了突尼斯,并未占领马格里布,更未直接统御大西洋沿岸的摩洛哥。
因此,即便杜环去过北非,大概率也没有到摩洛哥,而是在埃及以南的苏丹、厄立特里亚或者利比亚的昔兰尼加见到过黑人,这与当时阿巴斯王朝的西部边界基本相符。
到了宋元时期的《岭外代答》《诸蕃志》里,通过汪大渊等优秀的旅行家,中国人对北非的了解才算达到了一个相对透彻的地步——真的知道了摩洛哥和直布罗陀海峡的存在,不过西欧则尚未了解,这与当时西欧仍处于相对落后的中世纪关系颇深。直到蒙古出使基督教国家的扫马·列班使团到巴黎,才算是彻底落脚、踏上西欧的土地了,而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的旅行则让当时贫穷的西欧看到了文明和富庶的模样——阿拉伯和东罗马虽然也曾是富裕和文明的象征,但囿于蒙古西征摧毁了巴格达,而十字军东征洗劫了君士坦丁堡,两者也不复当年的繁华了。这算是旧大陆旅行家们在古典时代的一次有据可查的欧亚大陆的“贯通”了。
扫马生于北京,其父名“昔班”,是景教巡察使。扫马30岁时正式成为景教修士,在房山修行,成为远近闻名的修士。不久,一名来自山西霍山(今内蒙古东胜)的景教徒马古斯投入其门下,与其共同修行。
扫马
忽必烈
1276年,扫马和马古斯得到忽必烈的许可,踏上朝圣之途,前往伊儿汗国拜见东方亚述教会牧首玛·登哈,并欲前往耶路撒冷。经过四年的跋涉,途经宁夏、和阗、喀什噶尔、呼罗珊、阿塞拜疆,两人最终到达伊儿汗国首都蔑剌哈城(今伊朗境内马腊格),驻留于阿德比尔附近塔里尔的圣马·米海尔教堂,见到了马·登哈。然后继续西行,但由于耶路撒冷已被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木留克(今埃及)占领,无法前行,二人只好折向毛夕里(今伊拉克摩苏尔)。之后马·登哈将他们召到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派他前往伊儿汗阿八哈宫廷。1280年,马·登哈为马古斯改名马·雅巴拉哈,任命其为契丹(北中国)景教牧首,扫马为巡查总使。但是,在二人刚刚准备踏上回程,马·登哈突然病逝。在接下来的大牧首选举中,马·雅巴拉哈因为自身的蒙古出身,被选为新一任的景教大牧首,称“马·雅巴拉哈三世”。
1287年,为与马木留克对抗,伊儿汗国大汗阿鲁浑要求马·雅巴拉哈派遣使者前往君士坦丁堡和罗马,商谈与基督教世界合作对抗穆斯林的可能性。扫马遂奉命出使欧洲。他首先抵达君士坦丁堡,见到了东罗马帝国皇帝安德洛尼卡二世。其后他又经那不勒斯前往罗马,与红衣主教哲罗姆会晤。不走运的是,当时教宗和诺理四世刚刚去世,其位恰好空缺,无人能给与其明确的答复。于是,扫马又经托斯卡尼、热那亚,转道前往巴黎,拜见法国国王腓力四世,腓力表示愿意派军与伊尔汗国合作夺取耶路撒冷。接下来,他又在加斯科涅会见了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当时可能是在波尔多的首都。爱德华一世对该使团做出了热情的回应,但最终证明由于国内的冲突,特别是与威尔斯人和苏格兰人的冲突,他无法加入军事联盟。
1288年,在回程中,他会见了新任的教宗尼各老四世,向其递交了阿鲁浑的国书。尼各老四世则允许其留在罗马过复活节。在此期间,扫马举行了景教圣餐礼,受到尼各老四世的认可,认为“语不同但礼相同”。5月,尼各老四世通过扫马分别向忽必烈和阿鲁浑回信,感谢他们对基督教的支持。同时,尼各老四世也承认马·雅巴拉哈为东方基督徒的主管。
1289年,扫马回到巴格达,他的出使虽然未能使伊儿汗国同基督教世界建立直接的军事合作,但是使圣座更相信各汗国统治者与元朝皇帝与均崇信基督教,因而遣教士孟特戈维诺等东来。不久以后,景教教会正式承认教宗为领袖。1294年,扫马逝世于巴格达。扫马用波斯文著有游记,原稿已佚。1887年发现叙利亚文《大总管雅巴拉哈三世及拉班·扫马传》(The History of Robban Sawma and Mar Yahbh-Allaha III,作者不明),摘译了其中的内容,扫马旅行经历因而为世所知。本书曾有以《拉班扫马和马克西行记》(朱炳旭译)为书名的中译本。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