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全职儿女”的背后: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与延续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全职儿女”的背后: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与延续

引用
腾讯
1.
https://view.inews.qq.com/a/20240403A00TG400

代际关系:反馈 vs. 接力

在中国传统社会,父母抚育未成年的子女,子女成年之后再对年老的父母提供照料。换句话说,成年子女为了“反馈”父母在自己年幼时的抚育而赡养父母,家庭资源通过代际之间的双向流动实现平衡,费孝通称之为“反馈模式”。与此相对应的是西方的“接力模式”,即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没有子女对年老父母的赡养,资源通过多代之间的向下流动实现平衡。在中国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型过程中,随着社会养老体系的完善,老年人健康寿命的延长,传统的反馈模式是否发生了改变?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之间的代际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最近引起广泛关注的“全职儿女”现象,似乎是中国传统代际关系“反馈模式”的反面,这代表了一种新型的代际关系模式吗?

从量化研究的角度来看,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找到测量代际关系的指标以及合适的概念操作化方式。在这个议题上,本特森(Bengtson)等学者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试图从亲和性、机会结构和功能性交换三个元维度来全面把握代际关系:

  • 亲和性体现为亲近和认同;
  • 机会结构体现为子代和亲代之间的居住安排和日常联系;
  • 功能性交换体现为相互帮助等工具性支持。

在本特森的研究基础上,西方的家庭代际关系研究注重情感取向,更多地关注代际之间的和洽、冲突与矛盾。

本特森等人提出的代际分析框架,是基于西方社会中家庭代际之间相对独立的事实,着重研究子代与亲代之间的情感纽带和价值认同。在中国的家庭代际实践中,抚育和赡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强调家庭成员之间持续的支持和照顾。因此,中国家庭中的代际联系更为紧密和直接(比如,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研究中需要考虑成年子女与父母同住的情况)。中国家庭的代际联系也更具有功能性特征,包括代际资源流动、居住安排、隔代照料和代际支持等。因此,在最近发表的研究中,我们把代际关系的类型学分析与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特点结合起来,构建了机会结构与功能实现两个维度的分析框架:

  • 机会结构包括居住安排与联系紧密程度;
  • 功能实现则体现为代际之间经济和非经济的交换,以及这种交换满足赡养、看顾或照料需求的情况。

我们的研究

我们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年的数据,利用潜在类别分析,把当代中国家庭代际关系分为四个类别:

  • 紧密型(22%):子女与父母同住或比邻而居,在日常生活中联系紧密,代际之间较多地发挥了互惠互助作用。
  • 工具型(38%):子女与父母居住空间是隔离的,但是保持一定的联系。代际之间双向的经济互动较多,代际之间的主要功能(如隔代照看,父母养老)仍然得以维持。
  • 独立型(29%):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联系最少,但是仍有一定比例(58%)的子女给予父母经济支持,这说明子代的供养责任仍然存在,因此也不等同于完全的疏离。
  • 扶持型(11%):子女成年后仍然住在父母家里,继续获得父母的各类资源,同时,代际双方保持着较高的互动频率。

几点评注:

  1. 尽管与以往中国家庭相关研究比,本研究得到的紧密型比重确实不算高,但是考虑到父母可以有好几个成年子女,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有49%的父母与至少一个子女构成紧密型关系,有58%的父母与至少一个子女构成工具型关系,只有7%的父母与子女构成单纯的独立型关系。另一个证据是,构成独立型关系的子女主要是70后及更早出生组,由于该群体有更多的兄弟姐妹,单个子女需要赡养父母的压力或责任被分散了。
  2. 工具型代际关系呈现出主导性地位,体现了代际关系中的实用主义,类似于前期研究中发现的“远/互惠”或“远/供养”(指代际之间在生活空间上离得较远,但是存在物质上的交换或传递关系)等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属于工具型关系的子代和亲代都具有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尽管两代人之间缺乏共同生活的紧密联系,但是功能性的联系并未弱化,经济支持明显地替代了日常照料,丰富了赡养的形式。这似乎代表了一种更可接受的代际关系的现代转型。
  3. 扶持型以90后为主,其自身经济实力较差,或者说还没有做好经济独立的准备,儿子比女儿更可能与父母形成这类关系。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在现代城市社会,成家立业被赋予了更高的物质标准,比如房、车、高薪工作等,对刚进入成年期的子女(特别是儿子)来说,还需要一个起步期,而父母的持续支持就显得必不可少,甚至值得期待了。尽管年轻的子女在经济上需要更多地依靠父母、无法向父母提供支持,但是由于子女和父母在机会结构上保持较强的关系,父母对子女养老仍然保有信心,这种经济资源和情感依托之间的张力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4. 养老的潜在危机。在独立型关系中,经济收入较低、健康状况较差的父母更可能与子女完全隔离,这反映了一小部分老年弱势群体的存在,他(她)们可能在经济、健康与代际关系中同时陷入不利。此外,青壮年农民工在城市务工就业的同时也与父母构成空间上的隔离,老年父母成为农村留守群体,导致农村父母更可能与子女形成机会结构较弱的关系(如工具型和独立型)。这突显了城乡劳动力流动中,农村家庭在代际关系上付出的额外代价;同时,这也揭示了农村养老的困境。另外的一个问题是,当独生子女一代普遍进入中年期,在缺少兄弟姐妹支撑的情况下,如何构建与老年父母的代际关系,尚需有所预判。

讨论

总的来说,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发展并没有否定传统的反馈模式。这似乎表明了传统家庭文化的韧性,在不断地重塑,但是并非是遵循欧美的家庭发展轨迹。比如,近年来就有学者提出新家庭主义范式(阎云翔),其中就包括中国家庭同时强调代际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功能实现。

就当下的热点话题“全职儿女”来说,似可看作是扶持型代际关系的一种发展趋势。如果进一步联系到父母参与子女相亲,或者父职母职在其子女成年后的延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父母辈能够更加主动地影响到成年子女的生活,而这一点也为成年子女所接受,并形成共识。传统家庭价值的回归无疑值得深入思考,在社会结构和代际流动方面,是否也提供了一点新的理解?

在年长一代人中(60后、70后),其成年期的开启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在以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为代表的剧烈社会经济转型中,他们普遍经历了从下层或底层向中上层流动的过程。

在年青一代人中(80后,特别是90后),他们成长于物质生活较为充裕的环境,这意味着相当一部分出生于中等阶层家庭。这同时也意味着,在他们步入成年后会发现自己面对一个阶层结构较为均衡的社会,向上流动不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个可能的后果就是,代际关系的强弱开始出现转变。步入成年期的60、70后相对于其父母辈来说是强势;而现在,在他们自己的子女成年后,并不必然获得相对于年长一代的优势,从而形成一种相对均衡的代际关系,为“家”的观念引入新的意义。当然,现实情况是否如此?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Zeng, X., & Li, Y. (2024). Transition and continuation: A typological study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in Chinese families.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https://doi.org/10.1177/2057150X241229032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