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疑问终于解开了!跳跳糖为什么会跳?
多年的疑问终于解开了!跳跳糖为什么会跳?
跳跳糖,这款风靡全球的零食,以其独特的“跳跃”口感给无数人带来了欢乐。但你是否曾好奇:跳跳糖为什么会跳?这种神奇的零食又是如何被发明的?本文将为你揭秘跳跳糖背后的科学原理,并澄清一个流传已久的谣言。
童年时光,和小伙伴们到小卖店挑选零食,品尝各种美味,是多么愉快的回忆啊!尽管时间推移,总有一些让人无法忘怀的美食,就比如跳跳糖。舌头被“跳跃”感触的情景记忆犹新。那么跳跳糖是如何实现“跳动”的呢?
在介绍跳跳糖为何能够“跳”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是怎么出现的。跳跳糖的发明实际上是一个意外。1956年,当时美国通用食品公司的一位研究科学家原本打算制作一款名为“速溶可乐糖果”的产品,希望这款糖果能够在水中融化并产生冒泡的效果。然而他并没有制作成功,却无意中发现了“跳跳糖”这种能在口腔中产生跳动感受的零食。但当时跳跳糖并未立即得到广泛认知,直到1976年跳跳糖正式作为糖果零食投入市场售卖,跳跳糖才开始风靡全球,成为许多人喜爱的零食之一。
跳跳糖的“跳跃”特性,源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要制作跳跳糖,首先需要按比例混合糖果原料,包括蔗糖、玉米糖浆、香料和水,然后在高温下加热成热糖浆。但是,如果直接冷却,这些热糖浆只会变成普通的硬糖。
所以,有一个环节至关重要——“高压环境”。制成的热糖浆会在尚未冷却之前被放入一个高压的二氧化碳环境中,其压强约为标准大气压的50倍。接着,对热糖浆进行充分搅拌,二氧化碳气泡就会嵌入到糖浆中。然后将糖浆冷却固化,回到常压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气压和温度逐渐降低,二氧化碳气泡会胀破,使糖块碎裂成许多小块,但每个小块中都有许多未破裂的小气泡。这些气泡中封存着一些二氧化碳气体,而且气压还比标准大气压高。
在显微镜下观察,跳跳糖中的小气泡结构,大部分气泡直径在225-350微米之间,十分细小。
图/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当我们食用跳跳糖时,糖衣被唾液中的水分所溶解,气泡结构的外壁被破坏,封存在里面的二氧化碳气体就会释放出来,气泡内部压力突然降低,进而引起糖块开裂、蹦起,就会产生滋滋的“跳动感”。
作为一款备受欢迎的零食,跳跳糖常常被80、90后视为珍贵的童年回忆之一。但你知道吗,跳跳糖刚上市时,就传出了“吃跳跳糖会导致胃部炸穿”的观点,引起了公众的恐慌。这个观点认为跳跳糖产生气泡是因为酸碱中和反应,电视广告中还展示了一个男孩吃跳跳糖和可乐后突然倒下的场景。
随后,当时的通用食品公司对这个观点进行了反击,直指其为谣言。
那么,为什么说这个观点是谣言呢?首先,跳跳糖产生气泡的原理是物理变化而非酸碱中和;其次,跳跳糖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极少,对人体影响微乎其微。这些气体大部分在食用时从口腔释放出来,很少会进入到肠胃中,因此完全不必担心气体会撑破胃部。另外,同时食用跳跳糖和可乐也不会“突然倒下”。可乐会溶解跳跳糖的糖衣并释放出二氧化碳,如果两个一起食用只会释放更多二氧化碳,可能导致频繁打嗝,但不会导致胃部胀破。
总的来说,跳跳糖的特殊口感,让它从一系列童年零食里脱颖而出,时至今日依旧为人们所牢记,那种气泡在口腔中迸出破碎的奇妙体验,也为我们的童年回忆增添了不少乐趣。
吃了那么多年的跳跳糖,现在才明白是这个原理。当年你有担心过吃跳跳糖胃部会被撑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