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诗词:卷首诗、卷中诗和卷末诗,你知道多少?
《三国演义》中的诗词:卷首诗、卷中诗和卷末诗,你知道多少?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历史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总是引人入胜,妙趣横生。但实际上,《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不单纯是因为其丰富多彩的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还在于书中形态各异的诗词艺术。
《三国演义》中的诗词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卷首诗、卷中诗和卷末诗。最著名的卷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廿一史弹词》中第三段的开场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后来毛宗岗在评判《三国演义》时也将其放在了卷首。
这首诗的意境与《三国演义》的主题非常相符,借助对历史兴亡的表述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使人感到荡气回肠又慷慨悲壮。尤其这首诗里面的“浪花淘尽英雄”,更是将《三国演义》里面的英雄的一生都生动地展现出来。
卷末诗主要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变幻莫测,通过一篇古风将整个小说内容的核心点出来。尤其是其中一句“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这一句与卷首诗形成首尾呼应,作为整篇小说的收尾,突出主题。
《三国演义》中的诗词内容丰富,大体主要分为两类,一个是对事件的记录,一个是表达对人物的评价。在记录事件的过程中,使用诗词突出事件的核心内容,对整个事件做总结性浓缩。
比如在记录赤壁之战、七擒孟获、关羽温酒斩华雄等故事情节的同时,罗贯中都借助短诗将其总结提炼,同时在其中加入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通过诗词的加入,罗贯中借助不同的诗词内容对《三国演义》里面的英雄形象都予以自己的评价,比如借助诗词表达对曹操、刘备、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欣赏和高度赞扬,表达为其忠肝义胆、侠义心肠精神所感动的主观看法。
诗词艺术的价值
在《三国演义》中诗词最为突出的艺术价值,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突出描写。在小说中,罗贯中通常借助诗词直接对人物外形进行描述。
比如,为了突出表现张飞的英勇形象,在三英战吕布这一章节中罗贯中就使用“踊出燕人张翼德,手持蛇矛丈八枪。虎须倒竖翻金线,环眼圆睁起电光”这一诗词,将张飞在作战中的英勇、勇猛、无畏的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使张飞这一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
诗词的运用除了可以对人物形象进行描写外,还可用来表现人物的情感或抱负,通过诗词将人物的内心表现出来,使其情感和抱负在诗词中充分体现出来,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
比如,小说在描写赤壁大战过程中周瑜在作战前夕所赋的一首诗:“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虽然在小说中是周瑜借诗抒发紧张的情绪,但通过这首诗也能看出周瑜立志建功立业的抱负,将周瑜意气风发的好男儿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诗词的引用也通常会借助第三人称表达出来。
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方面,诗词也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罗贯中充分借助诗词来表现故事情节的丰富多彩和曲折多变。
比如,在少帝被困在永安宫的时候,罗贯中借助少帝面对自由飞翔的双燕赋诗一首来表现当时少帝对自由的渴望以及被囚禁的不甘和愤怒,同时更是为之后少帝的离世做了重要铺垫和原因交代,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埋下伏笔。
还有在赤壁之战前,罗贯中借助诸葛亮的《铜雀台赋》作为情节的关键性推动,通过诸葛亮的赋诗行为,让周瑜认为曹操要夺大乔和小乔,以此激怒周瑜,为赤壁之战埋下伏笔。
在《三国演义》中,有大量的诗词被用来表达罗贯中自己的看法。在对人物事件进行描述时,罗贯中通常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借助诗词来侧面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及对人物事件的评价。
《三国演义》中有将近 200 首的诗词,褒贬意味不同,其中既有赞扬又有抨击,既有肯定又有惋惜,而这些通过情绪的表达都可以成为道德教化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通注通解.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罗贯中.三国演义:下[M].高等教育出版社,通注通解.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孟子.孟子[M].万丽华,蓝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