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人必学:土壤耕作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农业人必学:土壤耕作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土壤耕作的基本方法及其与作物生长的关系,帮助您掌握科学的耕作技巧。
基本耕作
土壤基本耕作主要包括翻耕、深松耕、旋耕和圆盘耙犁地等。这些耕作方式入土较深,能够显著改变耕作层的物理性状,对作物生长具有长期影响。
翻耕
翻耕是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耕作措施。通过使用有壁犁或锄具,将土垡切开、破碎并翻转到右侧犁沟,同时翻埋肥料和作物残茬,使土壤变得疏松。翻耕对土壤的影响广泛且持久,有时甚至会影响几季作物的生长。
深松耕
深松耕使用无壁犁、深松铲或凿形铲对耕层进行深位松土。这种耕作方式可以在不同时间进行,有利于实现耕种结合和耕管结合。
旋耕
旋耕采用旋耕机进行,通过安装犁刀在旋转过程中切割、破碎和混合土壤。旋耕适用于水田和旱田,一次作业即可完成播种或插秧准备,省时省工且成本较低。
表土耕作
表土耕作通常作为基本耕作后的辅助作业,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整碎和整平土壤,消灭杂草,创造适宜作物播种和生长的土壤环境。表土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
耙地
耙地在收获后、翻耕后、播种前甚至出苗前进行,具有疏松土壤、保蓄水分和提高土温的作用。通过耙地可以平整土地,破碎土块,清除杂草根,确保播种均匀。
耙地
又称盖地、擦地或耢地,是一种在耙地之后进行的平土和碎土作业,主要作用于表土3厘米左右。
镇压
镇压是利用重力作用于土壤表层的耕作措施,可以压紧耕层、压碎土块并平整地面。当土壤过于疏松时,镇压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改善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环境。农谚“小麦不怕压,产量翻一番”形象地描述了镇压的作用。
作畦
作畦是用土壤、沟或走道分隔成的作物种植小区,主要目的是便于灌溉排水和田间管理,通常在播种前进行。
起垄
我国东北地区和山区常采用垄作方式,可以防风排水、提高地温、保持水土、防止表土板结、改善土壤通气性并压埋杂草。
中耕
中耕是在作物生育期间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通过在行间用锄或中耕器锄松或耙松表土层,可以破除表土板结、增加土壤通气性、减少地面蒸发、铲除杂草、促使土壤养分有效化并促进根系发育。
培土
培土是在植株生长期间将行间土壤分次培于植株根部的耕作方法,通常结合中耕除草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