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字的前世今生:从甲骨文到现代书法的艺术演变
“宁”字的前世今生:从甲骨文到现代书法的艺术演变
“宁”字在现代汉语中常见于“宁静”、“宁愿”等词,但你是否知道这个简单的汉字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演变?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楷书、行书等不同书体中的表现,本文将带你一探“宁”字的前世今生。
不知道大家在外面玩的时候有没有见过一些在卖书法作品的场合,其实书法作品现在常见的都是以横幅四字作品居多,而且作品内容也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宁静致远”这一类为主。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宁”字的前世今生。
“宁”字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而且它其实是有两条路线演变的,最早的“宁”和“伫”其实是共用一个字,而繁体字的“宁”写作“寧”。
我们先来聊“宁”,因为它一开始和“伫”是同一个字,所以它也读zhù,它在金文中的字形像两个立柱支撑起来的一个空间,因此它的本义是盛放、贮藏。也有说法是它的金文字形像一个屏障,在古代上朝的时候屏障隔开的空间被称为“宁(zhù)”,后来随着时间的演变,“宁”的字形渐渐变成了“伫”,它俩的意义也开始发生了区分。
金文中的“宁”字
再来聊“寧”,“寧”其实才是真正的“宁”字的前身,它最早的字形像在一个房屋之下,一个器皿供奉东西,器皿里面像一个心脏,大致意思就是,向上天供奉祈福,便可以得到内心的安宁,由此便引申出“宁静”、“宁愿”等意。
金文中的“寧”字
“寧”字在漫长的文字长河里一直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直到后来简体字的出现,将本来联系不大的“宁”和“寧”给绑定到了一起,它们的繁简关系也就变得更为紧密了。
“宁”的古今释义
《说文解字》:【卷十四】【宁部】直吕切(zhù)
宁,辨积物也。象形。凡宁之属皆从宁。[14]
【卷三】【用部】乃定切(nìng)
甯,所愿也。从用,寕省声。[15]
【卷五】【丂部】奴丁切(nínɡ)
寧,愿词也。从丂寍声
《康熙字典》:【寅集上】【宀部】 宁;部外笔画:2
(zhù)《唐韵》直吕切。《集韵》《韵会》展吕切。并音伫。《尔雅·释宫》:门屏之间谓之宁。《礼·曲礼》:天子当宁而立。注:门内屏外,人君视朝所宁立处。
又《集韵》:通作著。《诗·齐风》:俟我于宁乎而。今作著。
又《广韵》直鱼切。《集韵》《韵会》《正韵》陈如切,亚音除。义同。
又《说文》:宁,辨积物也。象上隆四周之形。按积物,与《尔雅》正意相背。《韵会》六麌分注。[21]
【午集上】【用部】 甯;部外笔画:7
(nìng)《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乃定切,音佞。《说文》:所愿也。徐曰:甯,犹宁也。今俗言宁可如此为甯可如此。
又姓。
又邑名。《春秋·僖七年》: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甯母。注:高平方与县东有泥母亭。《左传·文五年》:晋阳处父聘于衙,反过甯,甯嬴从之。注:甯,晋邑,汲郡修武县也。《水经注》:武王伐纣,勒兵于甯,更名甯曰修武。
(nínɡ)又《集韵》《韵会》囊丁切。《正韵》奴经切,并与宁(寧)同。《前汉·郊祀歌》:周流常羊思所幷,穰穰复正直往甯。注:言获福既多,归于正道,克当往日所愿。
又《王莽传》:永以康甯。[22]
【寅集上】【宀部】 寧;部外笔画:11
古文:寍
(nínɡ)《唐韵》奴丁切。《集韵》《韵会》囊丁切。《正韵》奴经切,并佞平声。《说文》:愿词也。从丂,寍声。
又安也。《易·乾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诗·大雅》:文王有声,遹求厥宁。《书·康诰》:裕乃以民宁。注:行宽政,乃以安民也。
又《书·洪范》:五福,三曰康宁。注:无疾病也。
又女嫁归省父母曰宁。《诗·周南》:归宁父母。
又予宁居丧也。《前汉·哀帝纪》:博士弟子父母丧,子宁三年。
又无宁,宁也,愿辞也。《左传·隐十一年》: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又《襄二十六年》: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书·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又丁宁,属付谆复也。《前汉·郎顗传》:丁宁再三。俗作叮咛。
又丁宁, 钲也。《左传·宣四年》:著于丁宁。正义:言著于丁宁,则丁宁是器。《晋语》:伐备钟鼓,声罪也。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是丁宁,战之用也。
又州名,秦北郡,魏置华州,西魏改宁州。
又姓。
(nìng)又《集韵》乃定切,音佞。通甯。《前汉·郊祀歌》:穰穰复正直往甯。师古注:叶音平声。言犹福既多,归于正道,克当往日所愿也。
又叶乃挺切,佞上声。张战《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丹冥换投烽,青徼释警。
又叶女良切,音娘。苏轼《富郑公碑》:堂堂韩公,与莱相望。再聘于燕,四方以宁。望平声。
《韵会》:本作𡨴,经史作宁(寧),俗作寜。
现代释义:[ níng ]
姓。
[ nìng ]
姓。
“宁”的演变及古代书家的字
吴昌硕《临石鼓文》 篆书 清代
《史晨碑》 隶书 东汉
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 草书 北宋
米芾《蜀素帖》 行书 北宋
智永《千字文》 楷书 隋代
文徵明《提拔十七帖》 小楷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