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津液不足表现,送您5个中成药,运津生津,一文总结
五脏津液不足表现,送您5个中成药,运津生津,一文总结
五脏津液不足是中医理论中常见的健康问题,涉及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每个脏器的津液不足都有其特定的表现和调理方法。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五脏津液不足的具体表现,并推荐相应的中成药调理方案。
心津液不足:舌尖疼痛
原因:主要与心火旺盛有关。中医认为,心开窍于舌,舌尖属心经所主。心火是指人体的内热,当心阴不足时,会导致虚火内生,从而引发舌尖疼痛。
表现:舌尖疼痛,伴有舌红、舌疮、口疮、口臭、口渴、心烦、失眠多梦、小便赤短等症状。
调理:牛黄清心丸
方中牛黄、麝香、羚羊角、水牛角、冰片、黄芩等药能清解心肝经郁热,并能凉血解毒开窍;人参、白术、山药又能益气健脾,除湿化痰;当归、白芍、川芎能补血养阴;阿胶、大枣、麦冬、柴胡、杏仁、肉桂能养阴润燥、祛风邪散热、引火归元。所以,本方配伍精妙,既可益气养血,又能清热解毒、熄风化痰、镇静安神。
肝津液不足:视物模糊
原因:主要归因于肝肾阴虚。肝开窍于目,肝肾阴虚时,肝血不足,不能正常滋养肝血,进而影响到眼睛的正常功能,出现视力模糊或干涩。
表现:视力模糊、眼睛干涩,伴有口干咽燥,头晕耳鸣等症状。
调理:杞菊地黄丸
方中熟地滋养肾阴,山茱萸补肝肾、敛精气,山药益气养阴、补脾固精,泽泻清泻肾火、可抑熟地之腻,丹皮泻肝肾虚火,茯苓利湿护津,枸杞子、菊花益阴明目。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滋阴、补肝益肾、润燥护津、清热润目之功。
脾津液不足:大便干燥
原因:脾主运化,津液不足则肠道失润。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包括津液在内。津液具有润滑肠道、促进食物消化的作用。当脾功能减弱,津液生成或输布不足时,肠道内津液减少,粪便中含水量降低,导致粪便干燥结块,出现便秘情况。
表现:大便干结,口干舌燥,身体消瘦,皮肤干燥,出现饥饿感减少或进食后胃胀,胃部隐痛或不适等。
调理:人参健脾丸
方中人参、茯苓、白术、黄芪以益气健脾;木香理气健脾、调理中焦气机;酸枣仁远志安神定志;当归活血养血;山药、陈皮、砂仁加强健脾和胃的作用;方中重用黄芪、山药,意在健脾益气。
肺津液不足:干咳痰黏
原因:肺主宣发肃降,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当肺气虚弱或宣降失调时,会影响津液的布散和输送,导致津液生成不足;寒邪滞留会损伤阳气,热化伤津,导致发汗过度,从而损耗津液;热邪会灼津,耗伤津液,导致津液不足;此外,久咳不愈也会使邪热蕴肺,肺津耗伤,进而引发津液不足。
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伴有痰中带血丝,咳嗽声低且无力;咽干口渴,声音嘶哑,咽喉干燥不适,伴有口腔溃疡;形体消瘦,颧骨两侧皮肤潮红,双手双足心及心胸部烦热难受,夜间盗汗明显等。
调理:麦味地黄丸
出自《医级》,组方是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主治均与肾阴虚喘咳劳热有关。肾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肾阴虚可致肝阴虚,肝阴虚也可致肾阴虚,肝肾同源,肾阴虚不能上承于肺或虚火灼肺也可致肺肾同病。六味地黄为三阴并治之方,再以五味子补肾养心、收敛固涩,麦冬养阴益肾、润肺清心,共同滋养五脏、平衡阴阳。
肾津液不足:失眠多梦
原因:肾主藏精,肾阴不足时,不能生髓充骨,导致虚热内生,上扰心神,水火失济,心神不宁,从而引起失眠多梦。
表现:潮热盗汗,腰膝酸痛,失眠多梦,男子可能出现遗精,女子可能出现月经不调,如经少或闭经等现象。
调理:安神补脑液
方中以鹿茸填精补髓;制何首乌滋补肝肾,生精益血;淫羊藿温阳益肾,补血生精;干姜、甘草、大枣温胃健脾,以补气血生化之源;维生素B1营养神经。诸药相合,共奏生精补髓,益气养血,健脑安神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