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最古老的商业街——城隍庙街前世今生
保定最古老的商业街——城隍庙街前世今生
城隍庙街是保定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从繁华的庙会到现代化的商业街,这条街道见证了保定的历史变迁。本文将带您走进城隍庙街的前世今生,感受这条百年老街的独特魅力。
如果你是土生土长的保定人,那么相信你一定知道城隍庙街,因为这里曾是保定最古老的商业街,“保定城隍庙是全国四大城隍庙之一,齐白石等大画家当年都曾被吸引来这里卖画。那时候,来保定的人必得逛城隍庙街!”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变迁,各种文化的逐渐渗透,城隍庙街渐渐没落。如今,虽然这条街上也有一些文玩字画店,还留有些许当年城隍庙街的痕迹,但是各种娱乐场所林立,它们的灯红酒绿也证实了,城隍庙街传统文化格调已不再。
问起身边的年轻人,“你知道城隍庙街吗?”大多数摇头表示不知道,即便有人知道,也知道的不多,“听说过这个名字,但是具体在哪不知道。”这也向我们诉说了一个事实:城隍庙街已经快被众人遗忘了。
可是,这颗明珠曾经绽放过璀璨的光华,它不应该被人们忘记。
1938年的城隍庙前街景
几经变迁历尽沧桑
城隍庙街,南起西大街,北至市府后街东口和琅瑚街西口,路长350多米,有120号街门。路中段西接市府前街,东连紫河套,因街北端建有城隍庙而得名。
城隍庙和城隍庙街,是原古城一处最早的繁华街区,它的繁华源于对城隍庙神的信仰。民间相传,太祖朱元璋生于土地庙中,对土地神异常感激,恩及土地的“上司”——城隍。他明确规定祭奉城隍神是各地方官员的职责,把城隍信仰制度化,这对城隍神信仰的盛行起到了极大作用, 扩大了城隍神的影响。在这种形式推动下,保定民间对城隍庙的威灵公城隍祭祀活动成为普及性习俗,而且祭拜活动逐年大型化,形成集对城隍崇拜、商品交流和民间演艺于一体的盛大庙会,庙会又带动了附近街片商业的发展,各类店铺相继开业。之后,城隍庙不断得到修缮,香火一直鼎盛不衰,庙会越办越大,店铺相连成街。
1928年,统治民国16年之久的北洋政府宣告结束。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因直隶省的“隶”字为专制之遗,含育君权、神权等封建迷信色彩,有悖“以党治国”的主张,于是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新上任的地方官员,为破除迷信,将保定城隍庙内被历代王朝所封人格化的城隍神像全部拆除,有慈善团体筹资在庙内加建新房170间,招商迁入。至此,以祭祀活动为主导的城隍庙及庙会,转为纯商贸经营场所。
曾经的“美食广场”
作为最古老的商业街,美食那是必不可少的,城隍庙街可谓当时的“美食广场”。
1932年,城隍庙被改为普育市场,城隍庙神虽然没有了,但是人们对城隍庙难以忘怀的印记和多年形成的逛庙习俗,使这里的热闹程度不减当年,成为了一处集商业、餐饮、商贩摊点、游乐于一体的繁华闹市。
餐饮业遍布庙内外,特别是风味小吃,摊点林立。尤文远老先生介绍,“当时著名的摊点有很多,庙台东侧瑞成馆,锅灶上架起饸饹床,纯荞麦面,边压边煮,筋道味美,价格便宜;西侧白家馆,开锅炖羊头肉、羊杂碎,热汤罩火烧,香味扑鼻,软烂流油;广场里的杂面萝卜丸子,焦黄香脆,辅以虾皮、香菜,点以香油、醋、酱油,香汤味美,胃口大开;庙门西侧的安家麻花、油炸开口芝麻小烧饼,色如咖啡,层层外露,酥脆可口;正殿东墙外龙嘴大茶汤,一把二尺多高闪亮的大铜壶,热水沸腾,冲出的米面加红、白糖茶汤,香甜可口,老少喜欢;还有黄米坨、水爆羊肚、油熥绿豆面煎饼、卤煮豆腐,馄饨、扒糕、凉粉等散布庙内。”
听完这些吃的,你是不是口水直流呢?别急,还有喝的呢。
据说,这里的茶馆有10多家,经营各有特色:庙门西头的回民马家茶馆,屋内外放置十多张方桌,桌上摆放铜梁圆柱形大茶壶和扁圆肚小茶壶任选,经常座无虚席;东头许家茶馆,屋前高挑凉棚,棚旁大树上挂满鸟笼,人们边喝茶边听鸟鸣,乐趣无穷;广场西侧的茶馆,屋内摆放一排排条凳,中间一张书桌,供艺人说书,茶客边听书边品茶,消闲自在;东巷北头的茶馆,布棚遮阳,门前桌上摆满大碗茶,温热可口,去暑解渴。
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据说,当时这里的商业以估衣和布匹为主,除占居大殿的玉丰公经营绸缎、呢绒等高档布料外,宏丰、恒记、玉丰合、同丰等其它二三十家以估衣、平布为主,多集中在芦席封顶的前部院区。这些铺户一般在店前铺置苇席,将成衣、布头和从当铺收购的“死当”衣物、从“打鼓的”沿街收来的旧货堆放其上,由两名店员互相配合,边拿边唱招引顾客,场面热闹,生意兴隆。
此外,城隍庙还吸引了各式各样的摊点和商贩。把庙门专治脚病的“猴子王”,热情待人,药全价廉。东巷卖治疗风湿关节病药的“坎离沙”,疗效明显,当场试用。在大殿西侧和东西巷道旁,散布着十多处算卦、相面的摊点,有的席地为摊,用布一铺,摆放卜签,有的放张桌子,摆把椅子,既爻卦又代写书信、文书之类,有的租间小屋,门悬测字、相面招幌。在二进院内,常聚集着吹糖人的,捏面人的,卖陶制泥人模子的,卖玻璃玩具“鼓蹦蹦儿”的,头顶托盘卖糖葫芦的,提篮叫卖“卫生药糖”的,还有一人唱卖钢针的,二人对唱卖香面的,好不热闹。庙台西北角的鸟市,台下靠石栏的蛐蛐、蝈蝈市,也是一处交易兴旺的地方。
民间艺术聚集地
游乐业除东巷北头唱“蹦嘣戏”(评剧)的新民舞台(又称庞三戏园,有坐席约300个)外(原西巷北头也有一个以唱河南坠子为主的戏园,后来停业),都集中在庙后广场。固定场地的有戏园、书场、相声场,北部的益和戏园,是河北梆子名角花素青和时称“三架鹰”的孟翠英、高凤英、花月英等经常演出之地,舞台坐东面西,台前摆放一排排板凳,容客200余位,南侧是茶桌,蔡宝光的西河大鼓棚在西边,李逢春的评书棚在东边,张宝华、傻茂盛的相声场在西南角。
大多数民间艺人演出是临时以布棚支顶或画地为场的,有老王的拉洋片,手脚并用演唱自如;宫胖子的吞铁球,王快手的仙人摘豆芽,奇妙惊人;火车头的吃火吐火,惊心动魄;白学英练武出售“海马追风膏”;刘东亮打弹弓卖“乾坤百补丸”,技艺超群。还有一人表演扭打跌滚的“二鬼摔跤”;双手操纵表演的耍骨头人(木偶)戏;头顶一丈多高杆,上扣布罩,旋转颠移的“顶幡”;摇碗、踩球、走钢丝耍杂技的。铁头开砖,口吞宝剑练气功的……处处找人围观,加上小摊小贩,可谓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城隍庙记忆图
红红火火逛庙会
城隍庙前的城隍庙街,因当年红红火火的庙会,加之街南口紧连天华市场和马号的影响,带动了整条街的商业兴隆。城隍庙街北段城隍庙前是一段开阔地,此段北偏东建有一座条石高砌,上建三间飞檐翅角、雕梁画栋、舞台前伸的戏楼(1946年拆除),这里曾是每年春秋两季庙会唱戏之处。
戏楼周围是保定最早形成的干鲜果品批发早市,每天清晨,走街的货郎和四乡农村小商小贩,纷纷汇集这里趸货。早市上随季节变化而应市的南鲜北果应有尽有,北方货多用內垫原浆草纸的荆条编筐,南方货用内衬白纸的竹篾方框。干过不仅品种齐全,而且生熟俱全,炒、焖、炸、蘸均备,还有各种果干、山楂糕、果丹皮等等。
紧连开阔地南侧街段多是一些糖果铺,玩具店。糖果铺的糖果种类很多,有自制的外滚芝麻内呈藕心,入口香酥的寸糖,有透明脆甜的花生糖,有因形而名的橘子糖、麻花糖、球糖,还有薄荷糖、南糖、口香糖等。这里卖的玩具都是民间手工小玩艺儿,有泥人、泥马、蜡制鱼、鸭,玻璃制花球、十二相、变花八卦、万花筒之类。
各种商品琳琅满目
街南段多是竹藤制品铺和南纸店,有十七八家,南街口两侧相连十几间的二层楼,有裕兴永、裕兴号、合兴,同信义、天华祥、宝文斋、瑞和、振兴、玉生祥、金义昌、宝聚、有记、双兴、益民、兴顺永等大字号。竹货铺门前除摆有串串风葫芦(风车)和其它竹制品外,还总有个打竹帘子的,这个人站在工作架前,架子两旁各挂有一袋整齐、光洁的竹篾,工作架横杠上搭放着十几对缠有花线的木棒,打到另一头后,从这头再抽出一根竹篾续到杠上,再打回来,如此往复,动作奇快,棒声连珠,非常有趣,招引游人驻足。
南纸店除销售各种纸类外,在夏季多卖扇类,冬季兼售年画。售扇季节,门前堆放成捆芭蕉扇、团扇,檐下挂起画有山水、花鸟、戏曲人物的大折扇幌子。进入店内,柜台、橱架上摆满各种档次的羽毛扇和折扇。折扇有纸面、布面、缎面,一律白色或米黄色,顶端以蓝绸布条包边,有的扇面还洒以饰片。扇骨有竹、木、檀香之分,宽窄之别,有的把手处做成球状,打磨得精光,刻有诗词或吉祥图案。售画的季节,店铺上、下、四周挂满各式各样的年画。从内容上,有以小说、戏曲、民间传说为题材的人物画、故事画,有描绘名山大川的山水画、风景画,有工笔细描或奔放写意的花鸟虫鱼画,还有迎新祈祥的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和合二仙、福禄寿星之类的画,有驱邪纳福的门神、灶神、财神、全神诸神画。从形式上,有整开张、半开张、横幅、条幅、中堂、四扇屏,还有杨柳青版画,潍坊套色水印画等等,令人目不暇接。
现在的城隍庙街
街中段,以经营日用品为主,这些门面多为檐板前伸敞开式活动板门或木格花饰门窗的中式单层建筑,有宏大、厚记、义祥成等百货店。有振隆和、复聚恒、顺成裕等家杂货店。有义徳祥、庆兴成等瓷器店。有永顺成、鸿泰兴等白铁铺。有经营麻绳的聚丰,故物店文兴永、三义、庆兴等,鞋店永兴,表店万元斋,全和酱园,普济堂药店。华记、裕昌等家烟铺。永立祥、公兴、仁和等家干鲜店。鸿林春、智信斋、天泉永等家饭馆小吃店。玉林、义和和田文、徐调元等家布铺。还有建春茶庄、振记茶馆、义胜永肉铺、华盛成衣局、通顺和印刷局、元方永纸店、文德书局、世界书局、永华皂厂、恒荣针织坊等等。
在众多店铺之间还夹有一处基督教长老会院——城中基督教会,又称“城隍庙街福音堂”。此堂是长老赵志宣将自己的一套院落并购买北邻的临街一家饭馆于1915年建起,有注册信徒五百人,设有幼儿园,并专设护士。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西关长老会人员全部迁至此。此院临街有三间敞屋,内摆数排座凳,是传道员宣讲道义之处。基督教会曾在此院办有小学。长老会院北斜对面有“三姓里”胡同,可通达三庆戏园。胡同内有“美章照相馆”股东章氏宅。章氏原籍浙江绍兴吴村,祖上清代为官北上赴任山西太原,再迁保定定居。后代家道中落,以教私塾维持家计。传至章立魁辈,兄弟五人,行二章德魁与石姓二人在莲池神州照相馆学徒,出徒后二人合资在西大街开“美丽照相馆”,不久因经营欠佳,石氏退股,章氏自东选今址开办“美章照相馆”。街北段路西有梁氏宅,宅主梁凤池,冀州人,在西大街马号东斜对面开“信昌银号”。梁凤池在保定工商界中甚有威望,曾任保定商会会长,1931年修复莲池时他还曾捐资。
变身仿古商业街
1948年保定解放后,根据人民生活需要和经济的发展,迅速恢复了城隍庙市场,并更名为“人民市场”。
1956年市场内商户实行公私合营,大部分房屋改成了民居。1957年后部广场建和平影院,1972年拆除庙内除正殿外的全部建筑,建保定市革委招待处,后易名为市政府招待处、古城宾馆。
城隍庙街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陆续进行改建,进入21世纪又重新进行了规划,为延续古城的传统文化,建成了一条以书画裱糊业为主的仿古商业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