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纱:一种独特的纺织面料及其制作工艺
泡泡纱:一种独特的纺织面料及其制作工艺
泡泡纱是一种具有独特外观和触感的纺织面料,其表面布满均匀的小泡泡,不仅透气凉爽,还具有一定的防皱效果。这种面料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英属印度,经过近两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如今已成为夏季服饰和家居用品中不可或缺的材料。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泡泡纱的起源、制作工艺及其特点。
泡泡纱的起源
泡泡纱最初在19世纪诞生于殖民时期的英属印度,在印度语中写为Sirsakar,意为Milk and Sugar(牛奶与糖)。英文名叫做 Seersucker,在传到美国之后逐渐流行开来。这种轻盈灵活的面料,既可以做男士的休闲衬衫,休闲西服,凸显男性的绅士魅力。同时也可以用来做连衣裙,进而彰显出女性的精致。
如何织造
泡泡纱的织造方法主要有三种:
机织方法:织造时采用地经和起泡经两只不同的经轴,起泡纱纱支较粗,送经速度比地经约快30%,因而织成坯布时布身形成凹凸状的泡泡,再经松式后整理加工,即成机织泡泡纱。用这种方法生产的泡泡纱,一般以色织彩条产品为多,有全棉的,也有纯化纤或化纤混纺的。
化学方法:棉布经过练漂、染色或印花加工后,用氢氧化钠糊印花,再经松式洗烘。织物上受氢氧化钠作用的部分棉纤维收缩,未印到的部分不收缩,布身遂形成凹凸状的泡泡;也可用拒水剂糊印花,然后浸轧氢氧化钠溶液、堆置、松式洗烘。织物上印拒水剂糊的部分可以防止氢氧化钠的作用,而未印到的部分棉纤维则受氢氧化钠作用而收缩,使布身形成凹凸状的泡泡。
利用收缩性能不同的纤维加工的方法:如采用涤纶与棉间隔的经纱或纬纱织造,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由于棉纤维较涤纶纤维收缩大,使布身形成凹凸状的泡泡;又如采用高收缩性涤纶与普通涤纶在经向或纬向排列成间隔条织造,通过热处理加工,由于两种纤维受热缩率不同而使布身形成凹凸状泡泡。这种泡泡效果不是十分明显,所以不常用,或与其它起泡方法联合使用。
泡泡纱的分类和特性
按形成泡泡的原理,泡泡纱主要分为织造泡泡纱、碱缩泡泡纱等;根据印染加工方法不同,分为染色泡泡纱、印花泡泡纱、色织泡泡纱。
泡泡纱是棉织物中具有特殊外观风格特征的织物,采用轻薄平纹细布加工而成。布面呈现均匀密布凸凹不平的小泡泡,穿着时不贴身,有凉爽感,适合做妇女夏季的各式服装。用泡泡纱做的衣服,优点是洗后不用熨烫,缺点则为经多次搓洗,泡泡会逐渐平坦。特别是洗涤时,不宜用热水泡,也不宜用力搓洗和拧绞,以免影响泡泡牢度。
特点
- 利用机织方法生产的泡泡纱,一般以色织彩条产品为多,有全棉的,也有纯化纤或化纤混纺的。
- 利用化学方法产生的泡泡,可以与印花图案互相对花。
- 利用收缩性能不同的纤维加工的方法,产生这种泡泡效果不是十分明显,所以不常用,或与其它起泡方法联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