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注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指南
(标注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指南
广东省教育厅最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指南,对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本文将为您解读这一指南的主要内容和修订亮点。
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下同)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不懈奋斗、荣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实施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为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内容,保障教育效果,制定本内容指南。
本文观前提示:标黄部分为修改部分;标绿部分为增加部分。
小学阶段
教育目标:帮助学生提高适应校园生活的能力;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主性;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树立集体意识、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和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悦纳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珍惜生命,关注安全,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知识和方法,提升心理韧性与抗挫折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和表达情绪,塑造乐观、向上、自信、诚实的心理品质。
总结:
- 在小学低段增加了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正确认识生命;感受生命的价值;提高敬畏生命的意识;以及关于生命安全技能的掌握等四部分内容。
- 强调“积极”的视角,比如“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
3.方法上,增加了“学习简单的情绪调适方法”;“使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培养正确使用手机的习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
初中阶段
教育目标: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帮助学生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顺利度过青春期;帮助学生进行积极情绪的体验与表达,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抑制冲动行为,提高自控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帮助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技巧,积极与教师和父母进行沟通,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重大生活、变故等事件对人心理造成的影响;帮助学生把握升学选择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
总结:
1. 生命教育:重点为学会珍爱生命,从“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到“思考和探索生命的意义”、“澄清自己的生命价值观”等。
2. 心理韧性:提高应对挫折和困境的能力。
3. 青春期性心理:“了解青春期性心理的表现”到“建立健康的性观念,提升对性健康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掌握与异性交往的正确方法”等。
4. 网络使用:学会健康、科学使用网络,如“增强网络安全意识,以及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和选择能力,掌握网络礼仪等,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和健康。”
5. 学会学习:具体的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的学习;初三强调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6. 其他方面:细化了亲子沟通、应对校园欺凌等内容;初步培养职业规划意识;培养健康人格等等。
高中阶段
教育目标: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提升人格魅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压力的意义,积极应对压力,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职业发展方向,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总结:
1. 手机和网络使用:增加“克服手机依赖”的内容;到“认识虚拟网络”;“增加网络使用的自控能力,合理安排,健康上网”等内容。
2. 生命教育:高一总结为“抗挫能力的培养、自助、求助意识、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三部分。
3. 增强和社会的连接感:高三更多的将生命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了解个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使命,与他人、社会、环境和谐相处。”;“增强社会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等。
4. 从理想教育到职业规划:思考人生目标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中职生: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关注社会和职业的关系;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以及方向,体验职业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等,在适应社会中增加“竞争意识、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抗挫能力等”,提高个人职业素养。
总之,不同年龄段都增加了一些内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有时间再单独整理一份“生命教育”主题全学段的内容,期待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