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精卫填海:一个神话故事的多重解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精卫填海:一个神话故事的多重解读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30/16/8180336_1138043614.shtml

精卫填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传说之一,讲述了炎帝之女女娃溺亡后化身为精卫鸟,誓要填平东海的动人故事。这个传说不仅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探索精神,更凝结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于奋斗的民族精神。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读精卫的起源传说、形象特点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精卫的起源传说

立杆测影说

根据这一说法,精卫神话的创作与测影者在制作晷影盘时的时间和位置有关。“精” 为 “景” 或 “经”,指代日景经过晷影的位置;“卫” 为 “围” 或 “纬”,指代晷影弧面所围绕的纬度,即经纬线。“名曰女娃”,“娃” 字由 “女” 和 “圭” 组成,指的是晷影圈上插入的 “圭形” 筹码。“女娃游于东海” 一句指的是晷影圈上最后一根筹插入遥远的东南方向,表示一年中最末的一根筹,因此被称为 “炎帝之少女”。

巫女祈雨说

《列仙传》记载,炎帝少女追随神农雨师赤松子离去。精卫和炎帝少女之间有诸多相似和巧合,且远古以来盛行通过暴巫或焚巫以祈雨的巫术,所以精卫的原型是一个以焚身方式求雨的女巫。

农业祭祀说

精卫象征上古先民对灵魂不灭和图腾崇拜的信念。“精卫填海” 神话是在东海举行的一场农业祭祀仪式。女娃在东海游玩,溺水身亡,是上古尸祭文化中与神灵沟通的环节。精卫填海的行为,是移石填海的巫术,期望消除困难、消除灾难。

太阳崇拜说

《白虎通》记载,炎帝为太阳神,精卫是太阳神的女儿。在有太阳崇拜的众多部族中,东夷族设计出了太阳神鸟的形象,“日中有三足乌” 的说法也归根于太阳崇拜的氏族部落鸟图腾信仰。有学者以为 “金乌” 与 “精卫” 同音异注,由此认为精卫即太阳鸟,“精卫填海” 中蕴含着太阳崇拜思想,凸显出自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这些起源说法丰富了精卫的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和探索,以及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精卫的形象特点

(一)外在形象

精卫的外貌特征在古籍中有明确记载,“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这意味着精卫的外形像乌鸦,头上有花纹,嘴巴是白色的,脚是红色的。有研究认为精卫的原型可能是白额雁,理由如下:白额雁的背部、颈、尾处的羽毛棕黑,与 “乌” 的羽色相近;它们的嘴基与前额都有白色的横纹,与精卫的 “白喙”“文首” 描述相符;白额雁的脚蹼也呈淡红色,正当得 “赤足” 的称呼。并且白额雁是在西伯利亚北部繁殖,每年迁我国长江下游一带越冬,神话故事中精卫鸟所填的东海一带正是它们的必经之地。

(二)精神形象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这句描述充分体现了精卫坚韧、执着、持之以恒、不屈不挠的精神。精卫面对浩瀚无垠的东海,明知自己的力量渺小,但她毫不畏惧,日复一日地从西山衔来树枝和石块投入东海,试图填平它。这种精神是令人敬佩的。精卫的坚韧体现在她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没有放弃填海的目标。她执着地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的困难所动摇。持之以恒是精卫精神的重要体现,她年复一年地进行着填海的行动,从未间断。而不屈不挠则表现在她即使知道填海的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却依然顽强地与东海抗争,绝不屈服。精卫的这种精神不仅在古代具有激励人们勇敢面对困难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无论面对多么艰巨的任务,只要我们拥有精卫般的坚韧、执着、持之以恒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精卫的象征意义

早期象征意义

在早期神话中,精卫含冤而死,是先民在面对自然的 “惩罚” 时被迫改变命运的象征。那时的人们对自然充满敬畏,面对强大的自然力量,常常感到无助。精卫的遭遇反映了先民在自然面前的脆弱,同时也展现了他们渴望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精卫化身为鸟,试图填平大海,这种行为体现了先民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尽管他们深知自己的力量渺小,但依然勇敢地去挑战自然。

秦汉时期象征意义

秦汉时期,人们开始同情精卫。在这个时期,精卫填海被认为是不可能的,精卫也因此成为凄楚忧伤的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加深,开始意识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局限性。精卫的故事成为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感慨的象征。然而,这种凄楚忧伤的形象背后,也隐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不屈不挠精神的敬佩。

唐宋时期象征意义

唐宋时期,精卫虽死犹斗。在这个文化繁荣的时期,人们更加崇尚勇敢和坚韧的精神。精卫的故事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要轻易放弃,要像精卫一样坚持不懈地奋斗。精卫的形象成为了勇敢和坚韧的象征,体现了唐宋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现代象征意义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精卫蕴含百折不挠、人定胜天、勇敢努力等多元解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不断提高。精卫的故事不再仅仅是一个神话传说,而是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人定胜天的理念则体现了人们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勇敢努力的品质也提醒着人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精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象征意义,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命运的认识不断变化。从早期的被迫改变命运,到秦汉时期的凄楚忧伤,再到唐宋时期的虽死犹斗,以及现代社会的多元解读,精卫的故事始终激励着人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不断追求美好的未来。

四、精卫精神的内涵


精卫精神所代表的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品质,源自于女娃溺亡后化身为精卫鸟,誓要填平东海的壮举。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的认知有限,但精卫却勇敢地向浩瀚的东海发起挑战。她的行为展现了人类对未知自然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种探索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去开拓未知的领域,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

征服自然并非是要与自然为敌,而是在面对自然的挑战时,不畏惧、不退缩。精卫面对夺去她生命的大海,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以坚定的决心和行动去对抗。她衔木石填海,尽管力量微小,但却从未放弃。这种征服自然的品质,在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面对自然灾害、环境问题等挑战时,需要有精卫般的勇气和决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畏艰苦是精卫精神的重要体现。精卫日复一日地从西山衔来木石,投入东海。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但她却毫不退缩。她不惧路途遥远,不畏风雨险阻,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只有具备不畏艰苦的品质,才能在困境中坚守初心,不断前行。

奋斗不止体现了精卫的执着和坚持。她没有因为填海的任务艰巨而放弃,而是年复一年地进行着填海的行动。这种奋斗精神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动力。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像精卫一样坚持不懈地奋斗,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是精卫精神的核心。精卫深知填平东海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她却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她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决心,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这种品质告诉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要坚持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总之,精卫精神所代表的探索自然、征服自然、不畏艰苦、奋斗不止、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品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这种精神,激励我们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断开拓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精卫传说的版本

山海经版本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是精卫填海最为经典的版本之一。女娃因东海之难化身为精卫鸟,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向大海复仇,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

民间版本一

传说,炎帝有个女儿叫女娃,女娃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美丽非凡。一日,女娃看到一个大孩子把小孩子当马骑,便怒斥大孩子。大孩子是海龙王的儿子,他不服气,与女娃起了冲突,却被女娃打败。后来,女娃在海中游泳时被龙王儿子发现,龙王儿子要求女娃认错,女娃倔强不从,被淹死在海中。女娃死后,其魂灵变化做了一只小鸟,名叫 “精卫”。精卫为了不让别人也像自己一样被大海夺去生命,便不断地从西山衔来小树枝、小石头,丢进海里,想要把大海填平。

民间版本二

精卫化鸟后一直跟着炎帝狩猎,炎帝认出此鸟就是女娃,十分悲痛,作歌:“海何以不平兮波涛汹涌!愿子孙后代兮勿入海中!愿吾民族兮永以大陆为荣!” 精卫听到炎帝的歌声,十分感触,下定决心要填平大海。

民间版本三

精卫在外游玩时,偶遇一个大男孩欺负小孩子,见义勇为,替小孩伸张正义,把大男孩赶走。而这个欺负小孩的大男孩正是东海龙王之子,因此对精卫怀恨在心。某天精卫在海中游泳,被东海龙王的儿子发现,他对精卫说;“赶快认错,不然兴风作浪淹死你。” 精卫自己并没错,拒绝认错,就被龙王之子溺死于东海,精卫害怕其他年轻人也在海中淹死,便下定决心填平大海。

这些不同版本的精卫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体现了人们对精卫填海故事的喜爱和丰富的想象力。每个版本都有其独特的情节和内涵,进一步丰富了精卫的形象和精神。无论是与海龙王儿子的冲突,还是受到炎帝歌声的触动,亦或是为了正义而战,精卫始终展现出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勇敢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