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历正月到腊月: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与节气风俗全览
从农历正月到腊月: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与节气风俗全览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风俗和习俗。这些风俗和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本文将按照农历一月到十二月的顺序,为大家介绍中国传统节日、节气里的主要风俗。
农历正月(一月)
春节(正月初一)
主要风俗有祭灶、灶膛、扫尘、接玉皇、贴门神、贴灶神、贴春联、守岁、拜年、压岁钱等。
元宵节(正月十五)
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主要风俗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元宵茶、吃枣糕等。
立春
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岁首、岁节、改岁、立春节、正月节。主要风俗有迎春、打春牛、咬春、踏春、立春祭等。
雨水
二十四节气之一,别名雨水节。主要风俗有拉保保、撞拜寄(拉干爹)、接寿、回娘屋等。
农历二月
中和节(二月初一)
主要风俗有进书献种上春服、节日宴会、赐尺赐衣、献生子、祭社(土地神)等。
青龙节(二月初二)
俗称“龙抬头”。主要风俗有忌油腻并动素食、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
惊蛰
二十四节气之一。主要风俗有蒙鼓皮、“打小人”驱赶霉运、祭白虎化解是非、吃梨等。
春分
二十四节气之一。主要风俗有立蛋、祭祀、吃春菜、送春牛、粘雀子嘴、踏青、放风筝等。
农历三月
清明节
又称寒食节。主要风俗有祭扫祖坟、踏青游春,忌动烟火、标祀、标墓、插柳、荡秋千、踏青、放风筝、蒸制蒿饼、吃青团子、吃馓子、采食螺蛳等。
上巳节(三月三)
传说中的“鬼节”之一。主要风俗有摘青蒿做粑粑、吃蒿子粑粑等。
谷雨
二十四节气之一,别名壮行节。主要风俗有喝谷雨茶、赏牡丹、祭仓颉、吃春、祭海(壮行节)、走谷雨、谷雨贴、赏花等。
立夏
二十四节气之一。主要风俗有迎夏仪式、尝新活动、斗蛋游戏、立夏秤人等。
农历四月
四月八节
汉、苗、布依、侗、瑶、壮、彝、土家、仡佬等民族的传统习俗不尽相同。主要风俗有吃乌米饭、祭典英雄首领“亚宜”、牛魂节等。
小满
二十四节气之一,别名祈蚕节。主要风俗有祭车神、祈蚕、食野菜及苦菜、抢水等。
芒种
二十四节气之一。主要风俗有送花神、安苗、打泥巴仗、煮梅、吃君踏菜等。
农历五月
端午节(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主要风俗有纪念屈原、吃粽子、赛龙舟、系索、插杨柳、戴香包等。
夏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别名夏节、夏至节。主要风俗有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面等。
小暑
二十四节气之一。主要风俗有食新(南方)、吃饺子(北方)、吃炒面等。
农历六月
晒虫节(六月初六)
主要风俗有晒衣物、翻经会、晒袍会、放捞河灯、汲水造酒、对歌、赶表、掷花包等。
大暑
二十四节气之一,别名大暑节。主要风俗有送“大暑船”、晒伏姜、喝伏茶、烧伏香、吃凤梨、喝暑羊、半年节、吃仙草等。
立秋
二十四节气之一,别名晒秋节。主要风俗有祭祀土地神、啃秋瓜、贴秋膘、晒秋等。
农历七月
七夕节(七月初七)
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 、牛公牛婆日、巧夕等。主要风俗有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
中元节(七月十五)
又称七月半、七月望,传说中的“鬼节”之一。主要风俗有祭祀先人、秋尝、烧纸、焚香燃炮、中元普渡、祈丰收、跳天灯、放河灯、放焰口、河灯度孤等。
处暑
二十四节气之一,别名开渔节。主要风俗有祭祖迎秋、吃鸭子、放河灯、开渔、拜土地爷、泼水狂欢等。
白露
二十四节气之一,别名白露节。主要风俗有收清露、饮白露茶、吃番薯、啜米酒、祭禹王、吃龙眼、十样白、秋社等。
农历八月
中秋节(八月十五)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等。主要风俗有全家团圆(吃饭、赏月、吃月饼)、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
秋分
二十四节气之一,别名祭月节。主要风俗有吃秋菜、粘雀子嘴、放风筝、送秋牛、祭月、竖蛋、拜神等。
农历九月
重阳节(九月初九)
又称老年节。主要风俗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赏菊、饮酒等。
寒露
二十四节气之一。主要风俗有上香山赏红叶、讲养生吃芝麻、喝菊花茶、秋钓、吃醉江蟹、觅秋茶等。
霜降
二十四节气之一。主要风俗有饮酒赏菊、吃柿子、吃鸭子、吃牛肉、送芋鬼、登高远眺、扫墓祭祖等。
立冬
二十四节气之一。主要风俗有祭祀、补冬、吃饺子、酿黄酒、扫疥、舂“交冬糍”、吃生葱等。
农历十月
十月一节(十月初一)
俗称寒衣节、祭祖节,传说中的“鬼节”之一。主要风俗有家家上坟祭祖、场心或十字路口划圆圈焚化纸钱、鸣放鞭炮驱鬼等。
下元节(十月十五)
又称下元日、下元。主要风俗有修斋设醮、祭祀祖先、祈愿神灵、莆仙民间等。
小雪
二十四节气之一。主要风俗有腌咸菜、品尝糍粑、晒鱼干、吃刨汤、酿小雪酒等。
农历十一月
大雪
二十四节气之一。主要风俗有观赏封河、腌制“咸货”、吃红枣糕、打雪仗、赏雪景、进补等。
冬至
又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主要风俗有宰羊、吃饺子、吃馄饨、吃米团、吃长线面、祭天祭祖等。
农历十二月
腊八节(十二月初八)
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主要风俗有吃腊八粥、泡腊八蒜等。
小寒
二十四节气之一。主要风俗有吃腊八粥、吃糯米饭、数着九九过寒冬等。
小年(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等。主要风俗有备年货、扫尘、吃灶糖、祭灶、剪窗花、洗浴、婚嫁等。
大寒
二十四节气之一。主要风俗有大寒迎年(食糯、纵饮、做牙、扫尘、糊窗、腊味、赶婚、趁墟、洗浴、贴年红等)、蒸煮糯米饭、尾牙祭、吃腊八粥、数九等。
除夕(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
别名大年夜、除夜、岁除、年三十、大年三十等。主要风俗有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祭祖、迎祖宗回家过年、吃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各大传统节日、节气风俗里,各民族还形成了大部分相通的,或是相对独立的,许许多多的,约定俗成的风俗、习俗、习惯等。诸如饮酒等餐桌习俗、婚姻习俗、丧葬习俗、农耕习俗等等。这些习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然总体上在各民族间可能大致相通或相同,但具体到某个特定的民族或是地域,往往还会加入许多民族的、特色的内容,继而呈现出民族或地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