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义:“我这一辈子看好了一种病,而我最遗憾的是只看了这一种病”
王振义:“我这一辈子看好了一种病,而我最遗憾的是只看了这一种病”
王振义,这位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的医学泰斗,以“让肿瘤细胞‘弃邪归正’”的创新理念,成功攻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一世界性医学难题。他放弃申请专利,让救命药惠及全球患者,其高尚医德和卓越贡献令人敬佩。
王振义,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原所长,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著名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成功实现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振义曾说:
“我这一辈子看好了一种病,
而我最遗憾的是只看了这一种病。”
让肿瘤细胞“弃邪归正”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它类型繁多,急性白血病是其中的一种且凶险无比,病死率极高,素有“血癌”之称。相信看过电影《我不是药神》的都有所了解。
但若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今天又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因为它是人类第一个可基本治愈的成人白血病。而这一成果,绕不开一个人——王振义。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白血病中最为凶险、病情恶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白血病。在1978年王振义开始进行研究时,国际上治疗的主流方法是化疗,但患者化疗后的5年存活率只有10%到15%。
过去的治疗方法,就是一定得杀死肿瘤细胞。这样做,虽然除掉了肿瘤细胞,但正常细胞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而王振义使用“诱导方法”,相当于在“劝导它不要做‘坏人’,要做‘好人’,‘弃邪归正’”。
诱导分化治疗蕴含着“与人为善”“化敌为友”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这也是他研究和治疗白血病的理论源泉。
1986年,他首次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使用了全反式维A酸诱导分化疗法,催生了“维A酸胶丸”的面世。
“维A酸胶丸”主要的治疗机理是在患者在服药之后,药物可以将在患者体内蔓延的肿瘤诱导细胞分化为正常细胞,阻止肿瘤细胞继续损害人体。这样,当所有的肿瘤细胞都被分化成正常的细胞后,患者也就可以痊愈了。
正是因为王老的独辟蹊径,急性早幼细胞白血病成为了人类肿瘤治疗历史上第一个可以被治愈的肿瘤。
290元10粒的救命药
1988年,王振义研究团队的论文《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发表在国际血液研究权威性刊物Blood上,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先后被《自然》《科学》《细胞》《欧洲分子生物学》和《美国科学院学报》等国际前沿学术期刊引证,是我国被国外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获得了国际权威学术信息机构ISI引文经典奖。
那些外国医生们纷纷为这个来自中国的治疗方案拍手叫绝,癌症研究专家理查德教授更是将其称为“划时代的医学奇迹”。
然而,面对饱受病痛折磨的白血病患者,王振义毅然放弃了申请专利的机会,朴实地希望全世界所有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都尽快用得起这种药。
王振义展示母校震旦大学医学院的校训
谈及此事,王老说:“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为人民服务是不计代价的。”王振义展示了他的母校震旦大学医学院的校训。这九条校训,也是九条从医誓言。
其中,有两条被他特别铭记于心了,其一是第二条:“余于病者当悉心诊治,不因贫富而歧视,并当尽瘁科学,随其进化而深造,以期造福于人群。”其二是第九条:“余于正当诊金之外,绝不接受不义之财。”他说,当年当医生,在社会上收入不低,这就是“正当诊金”,足够了。
如今,一盒十粒装的全反式维甲酸的售价为290元左右,并且进入医保。
看过《我不是药神》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电影中患了慢粒白血病的吕受益需要终身服用格列宁药物,但一瓶的价格高达37000元,就连印度仿制药也要二千多元一瓶。
“自己完成的任务是对病人负责”
1924年11月出生的王振义是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等荣誉。
他曾说过:“拿着国家的津贴,不能白吃饭。对病人负责,是我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
王振义在工作中
在王振义的眼里,人生最大的快活有两件事:一是学习,“把不知道的事变成知道”;二是治好病人的病。事实是,他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光,基本上不在学习,就在治病,不然就是在教人学习或治病。
“有人说我运气好。或许是。但机会怎么来?机会就是在一个领域不断钻研、刻苦学习,不要怕失败,自然就有机会来。”王振义说。
王振义是我国成功运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检测轻型血友病的第一人。同时,他还被国外医学界誉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
奋斗在医学教育一线超过70年,王振义先后培养博士21人、硕士34人,为国家培养了陈竺、陈赛娟等“一门四院士”。
王振义与学生陈竺(左)
陈竺曾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王老是我们的师长,更是在治学、行医、育人、修身方面的表率,他的科学精神、高超医术、师德情操和人格风范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榜样。”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