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苯地平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区别是什么?三方面出发揭晓答案
硝苯地平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区别是什么?三方面出发揭晓答案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它是导致心力衰竭、冠心病、脑中风和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同时,如果人体长时间处于高血压状态,还容易导致血管壁损伤,增加患颈动脉斑块的风险。一旦动脉斑块与高血压合并,会大大增加心脑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风险。因此,管理血压刻不容缓。而在临床治疗中,硝苯地平类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类药物都是常用降压药。
从药物品类来看,硝苯地平和苯磺酸氨氯地平都属于钙通道阻滞剂(CCB),二者功效和适应症相似。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钙离子通道,发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对于高血压、冠心病以及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等均有治疗功效。因此,常被称为“降压界的孪生兄弟”。
不过,二者在平稳性、长效性、安全性这三个维度还是存在一定差异,我们就以二者的代表药品——硝苯地平控释片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为例,来详细对比一下。
硝苯地平控释片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区别之平稳性
血压管理,“平稳”很重要。如果短时间内血压下降过快,很容易使血管内压力下降,致使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缺血、血流灌注明显较少,引起头疼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
从平稳性出发,硝苯地平控释片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细胞中的电压依赖L型钙通道来实现降压,并且基于渗透泵原理进行设计,利用控释技术改变了硝苯地平普通片剂在体内的释放速度,以此实现药物在24小时内以近似恒速的速率释放。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则是从根源出发,对L-型、N-型钙通道进行双重阻断,不仅能够弥补单纯L-型通道阻滞的缺陷,还能降低钙离子与细胞膜结合及解离速率。一般患者在服用后,血压会在4-8小时内平缓下降,不容易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缺氧、缺血,从而引发头疼等不良反应。并且,N-型钙通道大量分布于交感神经末梢,阻断后调控交感神经活性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在有效降压的同时不增加心率,避免心跳过快。
不仅降压平稳,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还能有效改善动脉弹性,减少血压波动,保持血压日常稳定在安全范围内,实现平稳控压。实验显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24小时血压的平稳控制上优于硝苯地平控释片和非洛地平缓释片。坚持服用,可将血压长期稳定在安全范围内,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由此可见,相比硝苯地平控释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能够更好地帮助高血压合并斑块人群平稳降压控压,有效减少因血压波动过大而造成的心脑血管事件。
硝苯地平控释片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区别之长效性
高血压作为一种心血管综合征,管理不仅限于降压,而应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作为血压治疗的最终目标。对此,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优先选择可以覆盖24小时以上的长效降压药,以有效控制血压波动,预防事件发生。
从长效性出发,硝苯地平控释片是第二代长效降压药,半衰期为24小时。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是第三代长效降压药,半衰期为30~50小时,每天只需要服用1片,就可以给予血压长达30小时以上的超长保护。而得益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超长药效,即便偶尔漏服,对血压的影响也更小,可以避免因药效覆盖“空窗期”导致的血压突然波动,由此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硝苯地平控释片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区别之安全性
降压药作为血压管理长期治疗的基石,安全性被视为药物的“生命”。
从说明书的不良反应一栏来看,硝苯地平控释片很容易引起头疼、心悸、面部潮红、头晕等不良反应。
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较低,常见不良反应多为脚踝水肿,且程度较轻,一般不用做任何干预,可随着用药时间的增加而消退。
尤其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作为世界处方量最大的治疗高血压的品牌药物之一,经受过严格的实验室论证和四期临床试验,上市前后拥有大量临床研究和文献数据支持,患者使用经验也积累更多,在全球的使用已超过400亿个病人治疗日。适用人群也更为广泛,对于稳定型、变异型心绞痛、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以及肾脏等靶向器官疾病的高血压合并患者均可放心选择。
通过深入剖析可以发现,硝苯地平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平稳性、长效性、安全性这三个方面,而后者更具优势,能更大程度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与死亡风险,适合高血压合并动脉斑块的患者选择。此外,在坚持使用抗压药物的同时,患者还要从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当锻炼、定期体检四个方面入手,以达到更高质量的血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