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同”:一个常被误解的中性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苟同”:一个常被误解的中性词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xuebaike.net/new/94d4731717772232.html
“苟同”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常被误解为贬义词,实际上它是一个中性词,主要指轻率地同意或附和别人的意见。本文将从历史文献和名人言论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苟同”的词义及其文化内涵。
“苟同”一词,通常被视作贬义,指的是在没有深思熟虑的情况下轻率地表示同意。这一概念最早见于《韩诗外传》卷四,其中提到:“偷合苟同以之持禄养交者,是谓国贼也。”这表明,苟同不仅是一种轻率的态度,更可能被视为对国家利益的损害。
在历史上,苟同一词多次被用来表达对某些观点或行为的不认同。例如,在《后汉书·刘陶传》中提到:“好尚或殊,富贵不求合;情趣苟同,贫贱不易意。”这反映了一种即使在贫贱之时,也不应轻易改变立场的坚定态度。
宋代陆游在《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中写道:“论谏宁中止,谋谟不苟同。”这表明在提出建议或策略时,不应轻率地随波逐流,而应保持独立思考。明代王世贞在《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中表达了对蔺相如行为的不苟同,认为即使众人称赞,也不应盲目跟从。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不醉反耻》中强调了圣王重视独立思考之人,而远离那些苟同之士,认为这是维护国家稳定的关键。毛泽东在《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中也表达了对某些做法的不苟同,认为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
巴甫洛夫的话:“当我没有了解它的意义时,我绝不苟同别人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了在没有充分理解的情况下,不应轻易同意他人的观点,体现了对独立思考的重视。
总的来说,“苟同”是一个中性词,主要指轻率地同意或附和别人的意见,没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但在某些语境下,苟同可能带有轻微的贬义,暗示一个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或容易盲从。具体含义需要结合语境理解。
热门推荐
秋游南京路:两天邂逅上海的过去与现在
日本IT专业留学升温:就业率高,签证政策宽松
日本专门学校:95%就业率背后的职教改革密码
鹰称霸天空的秘密:生物优势与文化象征的双重加持
槟榔是什么植物?槟榔有哪些危害?
吃大枣龙眼肉,告别失眠烦恼
详解左氧氟沙星片:从适用人群到不良反应
职场压力大?试试心理疏导吧!
中医养心饮食调理法:从食材到功效全解析
2024年清明节最佳扫墓攻略
黄芪能否治疗肾病?看肾内科医生怎么说
稻城亚丁秋色正浓:最佳观赏期、路线规划及注意事项
2025北京小升初:租房年限延至3年,多区入学条件收紧
春赏杜鹃秋观叶,稻城亚丁四季游攻略
AI编程行业选什么专业
巴西签证办理完全指南:申请条件、流程及注意事项
七星岗焕发重庆母城勃勃生机
如何写好一份保证书?格式、内容与案例详解
从案例解析:职场保证书的法律效力与应用指南
工作态度保证书写作指南:格式规范与案例解析
重庆观音桥:三种交通方式玩转地标商圈
中药调理,让心灵重归宁静
中医师推荐:5款安神茶饮助你轻松入睡
归脾丸:心神失养的中医调理良方
社交媒体导致了语言简化?PNAS最新研究分析3亿条英文评论:是的!
公安部162号令:身份证信息变更须同步更换驾驶证
数据分析服务:企业成功的秘密武器
数据要素驱动数字经济新引擎
7.8公里中轴线见证古都变迁,申遗后成文旅新热点
知道这些葡萄酒“黑话”,瞬间提升酒圈江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