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礼今用:香港中学的六艺创新教学实践
古礼今用:香港中学的六艺创新教学实践
导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周朝贵族乃至后世儒家教育的必修科目。香港佛教黄允畋中学的教师团队以现代思维重新诠释六艺,设计了一套跨学科协作的教学计划,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周朝贵族乃至后世儒家教育的必修科目。在香港佛教黄允畋中学,几位老师致力于复兴古礼,设计了一套以六艺为主题的跨学科教学体验活动计划。该计划获得校方大力支持,推动全校参与。近日,项目团队接受了bodhi360的专访,详细介绍了这一创新教学计划。
礼
“礼”即礼仪。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华夏衣冠”汉服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课后时间穿上精美的汉服,感受传统礼仪之美。老师借此机会教授学生汉族传统礼仪,如打拱作揖等,让他们了解古人问候的方式及礼仪背后相互尊重的精神。
在古代,礼可以分为五礼:吉、凶、宾、军、嘉。学校重点教授“军礼”,安排中三学生观看中国开国大典和建国70周年国庆大典片段,比较阅兵仪式的异同,让学生理解军队整齐划一的动作背后所代表的团结精神。
乐
学生在中一中国历史课已掌握西周封建制度中的宗法、礼乐及井田制度。六艺计划安排中二学生学习“乐”,认识周朝乐器编钟。乐分为六乐,相传分别为黄帝、尧、舜、禹、汤和武六位古代帝王的乐舞。
古乐有八种不同音色的乐器:金、石、土、革、丝、木、匏和竹,编钟属于金声。老师向学生展示编钟模型,介绍其历史和文化价值。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出土保存最完好、铸造最精美的编钟,有65个钟,几乎能发出钢琴上所有乐音,音列为现今通行的C大调,证明华夏文明的音乐成就领先西方二千多年。
射
“射”指射箭,有五种射技。考虑到校园内举办射箭活动的难度,老师团队以投壶代替。投壶可追溯至西周晚期,从射礼演化而来。古代酒宴后,主人会邀请客人参与投壶游戏,讲究“立德正己”、“君子之争”等精神。
在中一课堂,老师以短片“我有传家宝——投壶”作为引入,之后再详细讲解投壶的過程和射礼。学生分成魏、蜀、吴三国势力进行竞赛,遵循古时的射礼,如比赛前的邀请与推辞等。不过,在古代落败一方要罚酒,而学生则以互相握手和全班鼓掌代替。
御
“御”是指驾驭马车。在中五级历史课,老师播放古代战车的影片,展示马车模型,介绍中国马车发展史。通过“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等历史故事,让学生明白做事要专心一意、善用自己长处等道理。
古人出入以马车为主,相当于现代人骑自行车。因此,六艺计划安排学生在体育课学习骑自行车技术、相关礼仪及道路使用规则。老师还会分享一些涉及自行车伤亡的新闻,强调遵守礼仪和规则的重要性。
书
六艺计划安排中四学生学习“书”,在历史课学习书法的内涵和意义,在生活艺术课学习书法,提升文化修养。老师要求学生查找自己名字在不同书体中的写法,课堂上互相分享。老师还会抽取学生的作业,让同学互相评价字迹。
在六艺中,“书”可理解为文字阅读及书写能力。老师讲解中国书体演变历程,介绍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家的故事。在唐朝,科举以“身、言、书、判”取士,可见“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数
“数”可理解为数理逻辑与自然科学。中国历史科与数学科合作,安排中四学生学习“数”和珠算。课前,学生需预习中国古代先贤对自然科学的探究,课堂上分享预习成果。
老师简述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演变,从《周易》和“河图洛书”开始,介绍勾股定理的发现。勾股定理即现代通称的毕氏定理,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成就之一,比毕达哥拉斯早五百年。
之后,学生学习珠算,即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运算的方法。老师指出,珠算没有因为老旧而脱离现代人的生活,反而有利社会发展。他们向学生介绍1999年电影《横空出世》,内容讲述中国科研人员用算盘运算原子弹数据,成功研制核武,巩固国防实力的歷史。
教学特色
“允畋六艺”计划以六艺作为学校推广中华文化的主轴,强调跨科协作,以中国历史科为主导,与其他科组协商合作的方式和选定主题,将六艺与其它科组知识结合。计划还紧扣学、教、评三线并行,包括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师生互动及课后反思,令学生有效掌握六艺的文化价值,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