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严课稿 | 山水篇・山石画法:皴法万象,绘山川神韵
方严课稿 | 山水篇・山石画法:皴法万象,绘山川神韵
“山川浑厚,草木华滋。”黄公望之言,道出山水之韵致,而山石则为山水画卷之骨胳,撑起那无尽的意境与风姿。千竹期刊《方严课稿》之山水篇,在多年的线上、线下课程的积累与筛检,展现方严老师对山石画法的精研深探,愿其能如星星之火,点亮山水笔墨的苍穹,伴随画者深入那琳琅而又纯粹的自然境域。
今次分享的方严老师的课稿,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其于中国画传统瀚海潜心游弋数十载,博观约取的成果。他心怀对传统山水绘画的赤忱尊崇,在历史的艺术长廊中溯源追流,摩挲历代山水名卷,从五代北宋的峰峦雄浑到南宋的边角清峭,从元人的萧散逸韵到明清的多元新象,采撷古人笔墨的精华珠玑,纳于胸臆,厚积薄发。
方严老师又常深入山川自然,以自然为师,亲身体察山石的千姿百态。无论是崇山峻岭间那巨石嵯峨,还是潺潺溪流旁的怪石嶙峋,皆成为老师课稿中生动鲜活的素材来源。将传统技法与亲身感悟相融合,再结合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心得,汇成今日课稿,为后学之人铺就了一条通往山水笔墨艺术表达的坦途。
线上线下课程概况
在线下课程中,学员们常常围坐四周,如沐春风,全神贯注地观摩着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笔皴擦。在这里,老师与学员面对面交流,能实时解答学员们在山石画法实践中遇到的困惑,或针对不同学员的笔法问题,亲自示范纠正,让学员们切身感受到山石画法的精妙所在。当学员呈递自身作品时,方老师也会依据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与现存问题,给予极具针对性的悉心指导。他会从用笔的力度与节奏、皴法的选择与运用,到整体构图的布局与协调,一一进行深入剖析,如良医诊脉,精准地指出症结所在,并开出适宜的 “良方”,引导学员不断完善与提升。
不仅如此,方老师还常常带领学员出入山川自然之间,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探索之旅。他将古画中的山水意境与眼前的自然实景相互对照,在潺潺溪流之畔,在郁郁山林之中,引导学员去发现、去感悟。比如,面对一块巨石,方老师会启发学员思考如何运用大斧劈皴去呈现其硬朗的质感与磅礴的气势,就如同马远、夏圭笔下的峻岭雄峰;而在一片平缓的山坡前,又会让学员体会披麻皴如何恰到好处地描绘出那细腻的纹理与柔和的起伏,恰似董源画作中的江南秀色。在自然的怀抱里,学员们不断摸索山水绘画的规律,蕴养内心深处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感悟,使笔下的山水不再是刻板的模仿,而是饱含深情与生命力的艺术表达。
线上课程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借助现代科技之力,让更多热爱山水绘画的学子能与方严老师 “隔空相遇”。高清的视频课程,详细展示了老师的作画步骤以及讲解要点,从勾勒轮廓到皴擦渲染,无一遗漏。而且线上设有互动专区,学员们可随时留言提问,老师也会回复答疑,那穿越时空的对话,让知识的传递不受地域阻隔,使得山水山石画法的研习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得以开展。
山石画法之学术内容
在山石画法的教学中,老师从皴法的概述及其发展历史谈起,结合历代名家名画,对比自然山水,讲解、示范了小斧劈皴、大斧劈皴、披麻皴、卷云皴、折带皴、米点皴等皴法。
斧劈皴法
小斧劈皴相较于大斧劈皴产生的时代更早。事实上,出现最早的皴法便应该是小斧劈皴与披麻皴,其他的皴法都是由此二种演化而生。小斧劈皴,它的笔触细碎小巧,却不失力度。以侧锋为主,但笔势稍敛,多用来刻画山石局部的凹凸变化或较为小巧的石山形态,使山石在雄伟中又添几分精致细腻。
大斧劈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跨越两宋的李唐。时代变迁,山水画风求变,渴望以更劲健有力的笔法表现山石的雄伟险峻。大斧劈皴便应运而生,其用笔刚猛迅疾,如斧刃劈砍,墨色淋漓,常以侧锋阔笔刷扫,以表现北方山石那种断崖峭壁般的硬朗质感,气势磅礴,如马远、夏圭笔下的山水,尽显山河的开阔苍古。
披麻皴法
提起披麻皴,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无疑是董源与巨然,世人将之并称为“董巨”。其历史可追溯至五代董源,是描绘江南山水的典型皴法。事实上,“米点云山”也是由董源的披麻皴变化而来。稍有不同的是,米家云山重视的是其中的点,而不是披麻。披麻皴线条如麻缕纷披,以中锋用笔为主,柔中带刚,线条长短错落,疏密相间,层层叠加,通过墨色的淡染,生动展现出江南山石那温润、平缓且植被繁茂的特质,仿佛给山石披上了一层柔美的轻纱,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
卷云皴法
多出自北宋郭熙之手,观其皴法,线条犹如卷曲的云朵,婉转流畅,以表现山石的圆润、起伏之态。用笔注重轻重缓急、虚实相生,好似山间云雾缭绕,山石若隐若现,赋予了山水一种灵动的气韵,正合 “云卷云舒山色里,皴来笔意韵无穷” 之妙境。
折带皴法
为元代倪瓒所创,用笔简洁明快,多以侧锋横卧笔锋,转折处如折带状,线条刚劲又不失灵动,常用于描绘太湖一带的山石,平坡浅滩上的石头经此皴法表现,尽显空灵、淡泊之态。
米点皴法
由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所创,别具一格。以大小不一、浓淡各异的墨点来表现山石的形态与质感,仿佛山间云雾弥漫、烟雨朦胧中的山石景象,墨点错落有致,看似随意实则蕴含着对自然山水氤氲气象的深刻洞察,恰如 “米家墨点写云山,烟雨朦胧意万千”。
皴法与自然之呼应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皴法的运用始终与自然紧密相连。在方严老师的课稿中,尤为强调对自然的观察,重视笔墨与自然的呼应。
石分三面:这是理解山石立体感和空间感的基础。就如同我们在山野间观察石头,阳光照射下,石头必然有受光面、背光面以及侧面之分,在绘画时,通过不同的皴法和墨色变化来体现这三面,方能让山石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例如大斧劈皴在表现山石的受光面时,笔触简洁明快,而背光面则用浓重的墨色和密集的皴擦来营造阴影效果,凸显出山石的立体感,恰是对自然光影下石头形态的艺术再现。
以石悟山:方严老师常拾取用山野间的石头作为写生对象,实乃妙法。因为石头与山在结构用笔上存在共通性,一块小小的石头,其上的纹理、凹凸、转折,恰似大山的缩影。通过仔细观察石头的形态变化,揣摩如何运用相应的皴法去表现它,进而便能举一反三,掌握山的画法。如用披麻皴描绘溪边圆润的石头,那层层叠叠的线条如同石头上岁月留下的痕迹,当把这种皴法运用到描绘山峦时,便能营造出江南山水的那种温婉连绵之态,实现了从小见大,以石之结构悟山之神韵的笔墨升华。
在方严老师的《方严课稿》山水篇·山石画法之中,皴法不仅仅是绘画的技巧,更是连接画家内心与自然山水的纽带。学子们于此研习,既能领略传统皴法的历史韵味,又能在实践中领悟笔墨与自然呼应之妙,以手中画笔,绘就心中的山川画卷,传承与弘扬这一源远流长的山水笔墨。
愿广大学友,能借此课稿,踏入山水笔墨的奇妙世界,在皴法的千变万化中,探寻山水之中蕴藏的自然之道,创作出更多富有生命力与感染力的山水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