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顺治皇帝:一位年仅24岁就英年早逝的清朝帝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顺治皇帝:一位年仅24岁就英年早逝的清朝帝王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27/10/4644063_1147738201.shtml

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性的皇帝,关于他的生平和结局,历来众说纷纭。本文将为您详细梳理这位年仅24岁就英年早逝的皇帝的人生经历和历史功绩。

爱新觉罗·福临是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1638年农历戊寅三月十八日出生在盛京(今沈阳)永福宫,年份属虎,满族。福临是清朝的第三任皇帝,被称为顺治皇帝,谥号世祖,顺治是清王朝福临执政期间使用的年号。

1643年,皇太极猝然崩逝,福临在各方势力的妥协下,年仅6岁便登上皇位,由叔父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

1644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引领下入关,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占领北京。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1650年,多尔衮在古北口外狩猎时,不慎坠马,意外去世,顺治帝开始亲政。他迅速整顿吏治,加强皇权,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

1660年农历八月十九日,董鄂妃在承乾宫病故,年仅22岁。爱妃的死顺治帝悲痛欲绝,身心受到极大打击,身体每况愈下。1661年,他因感染天花在紫禁城养心殿驾崩,英年早逝,年仅24岁。

顺治帝在位18年,实际上亲理朝政时间只有11年。

福临当年传位时是否出家为僧是清朝四大疑案之一,在江湖上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民间野史流传,说福临传位时并没有死,他只是看破红尘,皈依佛门。但正史明确记载,福临是因天花驾崩的。福临传位时到底是死了还是出家当了和尚呢?

首先可以肯定福临热衷于宗教。顺治年间,有个叫汤若望的德国传教士,是福临母亲孝庄太后认作的“义父”,因此与福临关系自然非常亲近密切,汤若望从“十戒”入手,经常向福临宣讲天主教,在他的忽悠下,福临信了基督教,但后来受到佛教的影响,最终还是没有正式皈依基督教。

福临接触佛教是在亲政以后开始的。福临亲政后的第二年他结识了禅宗高僧别山法师,顺治帝和别山法师初次见面谈笑甚欢,龙颜大悦。回宫后下令请工匠在紫禁城西院特意建造了一座万山殿,邀请别山法师入住,不过大和尚住了一段时间后就回到景忠山修炼去了,虽然顺治帝没把别山法师留在身边,但从此开始非常虔诚地信奉佛教。

顺治虽然贵为大清朝的一国之君,但他这一辈子过得并不是很开心幸福,他在六岁时就失去父爱,即便是稀里糊涂地当上了皇帝,但朝廷的事他说了也不算数,一直都是叔父摄政王多尔衮在替他作主。说句公道话,多尔衮并没惦记这个侄子的皇位,要是他想当皇帝,也轮不到福临,只不过福临这孩子太小,啥也不懂,都是多尔衮说了算,而且他还常常会以长辈身份教训教训这个小皇帝,后来多尔衮死了,福临正式亲政,这时又跟老妈孝庄太后经常闹别扭,娘俩最大的矛盾是在福临选皇后的事情上。孝庄皇后是蒙古称尔沁都成吉思汗的后人,为了提高蒙古贵族在宫里的地位,他先后给福临安排了两位皇后,可是没有一个被福临看得上眼,为此还时不时地乱发脾气,顺治皇帝最喜欢的是知书达礼的董鄂妃,这个女人是他所能获得的为数不多的精神寄托,所以对董鄂妃宠爱有加,自然也就冷落了孝庄太后钦点的皇后,孝庄太后因此很是恼火,于是母亲和儿子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深,直到顺治17年(公元1660年庚子)董鄂妃病逝于承乾宫。

董鄂妃病逝对福临打击很大,此后他一直陷入在极其痛苦之中,失去精神寄托的福临,在朝政和家庭的双重重压下,心灰意冷的福临来到了中海的万山殿,要求行森和尚为他剃度,天子出家可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大臣们全都来到万善殿劝说福临,让他回心转意,但都吃了个闭门羹,无奈之下只能请出孝庄太后,但也无济于事,于是太后又请来了行森的师傅玉林通琇禅师,老禅师听说徒弟给皇上剃了头,勃然大怒, 命人把行森绑了起来,然后跟福临说,如果皇上一意孤行,坚持不还俗,老纳就只能把罪徒行森活活烧死。福临一想,不能因为我出家就搭上行森一条人命,被逼无奈,福临只能还俗回紫禁城去当皇帝。福临回紫禁城当皇帝不到一年,他就因天花病驾崩了。

综上情况,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福临确实出家过,而且已经剃度了,地点在紫禁城西边中海的万善殿,不过顺治帝出家仅仅不到一个星期就还俗了,至于江湖上传言,孝陵里面是一口空棺材,仅凭此就认为顺治传位时并没有死,而是隐居在五台山,这个可信度并不高,因为作为满洲人的大清皇帝,在顺治之前不实行土葬,而是火化,后来康熙大力推行汉文化,这才开始实行土葬,所以福临死后,尸体被火化是有可能的,因此孝陵顺治帝的棺材里没有遗体也属正常。

关于顺治帝在位期间的主要政绩以及历史对他的评价,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南北归于一统。

福临在位期间,清朝实现了从偏居东北到统治全国的转变,清军先后击败大顺、大西等农民军以及南明政权,基本奠定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使中国在经历长期战乱后重归统一。

2、改革赋役制度。

顺治帝亲政后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来稳定社会秩序。改革赋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顺治帝对国家赋役制度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编纂《赋役全书》,以明万历年间的赋役旧籍为基础,详细记载了各省、府、州、县的土地、人口、赋税、徭役等具体情况,使赋役征收有了明确、统一的标准,规范了赋役征收的依据,减少了地方官员随意向百姓征收税役的现象。

(2)规定了赋税的征收方法和期限,对不同地区、不同土地类型的赋税额度进行了细致划分,让百姓清楚了解自己应承担的赋役义务,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官吏的苛征滥派。

(3)废除“三饷”加派。明朝末年为应对战争等开支,加征了辽饷、剿饷和练饷,合称“三饷”,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顺治帝即位后,宣布废除“三饷”加派,使百姓的赋税负担大为减轻,有助于恢复社会经济和稳定民心。

(4)清查土地与人口。组织大规模的土地清查,核实土地数量和所有者,使赋税征收能更准确地与实际土地占有情况挂钩,避免有地无税、有税无地等不合理现象,保证了国家赋税收入的稳定。

(5)开展人口普查。完善户籍制度,将人口信息登记造册,作为征派徭役的依据,使徭役征收更加合理,避免了以往因人口数据混乱导致的徭役不均的问题。

(6)设立易知由单和截票。易知由单是官府发给纳税户的通知单,上面开列了应纳赋税的种类、数额等信息,让百姓预先知晓,便于准备缴纳,增加了赋税征收的透明度。截票是纳税的凭证,分为两半,一半给纳税户作为完税证明,另一半留存官府,防止官吏重复征收或贪污税款,规范了赋税征收的流程和管理。

3、强化中央集权。

进一步继承和完善中央六部的组织机构,加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建设,中央六部各职能具体如下:

吏部:掌管官员任免、考核、升迁等事务,是管理文职官员的重要机构,在国家选拔和任用人才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户部:主要负责管理国家的户籍、田赋、税收等财政事务,是国家经济管理的核心部门,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和资源调配。

礼部:主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务,在维护封建礼教、文化教育以及国家礼仪制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文化教育和社会礼仪规范的管理机构。

兵部: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包括军队的编制、训练、调遣以及武官的任免等,是国家军事管理的核心部门,保障了国家的军事安全和国防力量。

刑部:掌管全国刑罚政令,负责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等,是国家司法审判的重要机构,维护了社会的法律秩序和公正。

工部:主要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国家事务,负责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程管理,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4、完善中央政治体制。

(1)设立内阁制度。仿照明朝制度设立内阁,内阁由大学士等官员组成,负责为皇帝处理奏章、提供决策建议等,强化了中央决策机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2)进行了八旗制度改革。在保留满洲八旗的基础上,对八旗制度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完善,如加强对八旗的管理和控制,使其更好地为清朝统治服务,同时也促进了满汉等民族在军事组织上的融合。

(3)完善了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了都察院等监察机构,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和考核,以保证官员廉洁奉公、政务正常运行,对于整顿吏治、维护统治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5、重视文化教育。

爱新觉罗·福临重视文化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崇儒家文化。顺治二年(1645年),他将孔子尊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并举行隆重的祭孔仪式,表达对儒家文化的高度尊崇,为全国树立了重视儒家文化的榜样。大力提倡满族子弟学习儒家经典,让他们从中汲取治理国家和为人处世的智慧,以更好地统治国家。

(2)恢复国子监,使其成为全国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为培养人才提供了重要场所。并选派学识渊博的官员担任国子监祭酒等职务,传授西方科学和文化。

(3)鼓励地方办学,诏令各地恢复和兴办府学、州学、县学等地方学校,为更多学子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还规定了地方学校的学额和考试制度,促进了地方教育的发展。

(4)完善科举制度,开科取士。顺治三年(1646年),举行了清朝入关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此后科举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为汉族知识分子提供了入仕机会,吸引他们为清朝效力,也促进了社会各阶层对文化教育的重视。规范科举流程,在继承明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科举考试的程序和内容,严格考试纪律、完善阅卷制度,确保科举的公平公正,使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5)重视文化交流,吸纳西方文化,对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持开放态度,与汤若望等传教士交往密切,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等知识,并让汤若望等人参与修订历法等工作。鼓励满族官员和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同时也让汉族文化在满族中得到传播和交流,如让满族子弟学习汉语、汉字,翻译汉族经典著作等,促进满汉文化交流和融合。

由于顺治帝重视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倡导尊孔崇儒,开科取士,网罗汉族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对巩固清朝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