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包子大赏:在米食之地解锁面食新宇宙
南方包子大赏:在米食之地解锁面食新宇宙
在美食江湖中,包子与馒头的界定,到了南方这片以米食为主的天地,就像被施了魔法,变得扑朔迷离起来。让我们开启一场探寻南方包子宇宙的奇妙之旅,看看在这片钟情米饭的土地上,包子究竟怎样施展“七十二变”。
“包邮区”:包子馒头傻傻分不清
初到上海,踏入“大壶春”,顾客们通常会点:“两客生煎馒头,蟹粉鲜肉双拼,再来杯豆浆!” 在这儿,吃生煎是有仪式感的,得从侧面轻轻嘬一口,缓缓吹去热气。咬下去,松面紧肉,微汤脆底,芝麻葱花的香气四溢,和小杨生煎包有几分相似,只是这生煎是发面的,皮稍厚些,没那么“爆汁”。
旁边一位身着讲究的上海“老克勒”笑着纠正:“阿拉上海宁,弗叫生煎包,就叫生煎馒头。” 这一说法,让人瞬间晕头转向。在“包邮区”,包子被唤作馒头的情况屡见不鲜,上海有生煎馒头、小笼馒头;杭州有肉馒头、菜馒头、细沙馒头、葱煎馒头;南通有萝卜丝馒头、荠菜馒头、豆沙馒头、枣泥馒头……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温州、衢州、嵊州等地,馒头还被叫做“淡包”。
其实,包子和馒头的“分家”历程漫长而曲折,历经了一千多年。清代时,北方深受满文化影响,而在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发达的江浙地区,受满文化辐射相对较弱,依旧保留着古汉语中“肉馒头、菜馒头”等称呼。加之一些百年老字号的坚守,比如光绪年间的南翔馒头店,使得“馒头”这一古称得以延续至今。
杭州小笼包:一场跨越时空的美食迁徙
江浙沪地区,不仅保留了包子“馒头”称呼的文化传承,还见证了包子在南方发扬光大的奇妙历程。最典型的例子,当属看似“最不杭州”的“杭州小笼包”。
走进一家小笼包店,半透明的面皮,隐隐约约能瞧见里面流动的液体,包子上的褶皱玲珑剔透,宛如精雕细琢的玉雕菊花。用筷子轻轻一提,包子瞬间“支棱”起来,活脱脱像《东京梦华录》里汴京元宵之夜,人们手中提着的宫灯,正所谓“提起来像灯笼,放下去像菊花”。
或许很多人会以为这是在杭州品尝小笼包的场景,可实际上,这描述的是在开封老字号“第一楼”品尝的小笼包,与杭州“楼外楼”的小笼包极为相似。那么,开封小笼包与杭州小笼包,究竟谁是“弟弟”呢?
原来,杭州本没有小笼包,北宋靖康之变后,开封小笼包随着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在此落地生根。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中,就有“灌浆包子”的记载;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酒肆”篇也提到“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
而如今遍布全国各地的“杭州小笼包”,大多出自嵊州人之手,更让人意外的是,嵊州本地却难觅“杭州小笼包”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鲜肉大包”或“豆腐小包”。
在“包邮区”,小笼包家族可谓百花齐放,除了杭州小笼包和上海南翔小笼包,还有“一两生煎半两糖”的无锡小笼包、“蟹蟹你”的常州小笼包等各具特色的地域流派。这里文化底蕴深厚、经济繁荣昌盛、物产丰富多样,在包子食俗方面,堪称中国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客家包子:战乱中诞生的独特美味
在南方包子的奇妙世界里,客家包子以其独特的风格独树一帜。一对客家人情侣在饭局上惊喜发现彼此都是客家人,聊起家乡特产,更是惊讶地发现,男方家乡江西赣州流行吃炸“芋包子”,女方家乡福建武平则流行吃炸“薯包子”。
深入交流做法后,才知道这“芋包子”和“薯包子”极为相似,都是将面粉、芋头(或红薯)加调料捏成一个个团子,放入沸腾的油锅里炸至金黄捞出。咬上一口,焦脆的外壳下,芋香、麦香相互交融,让人陶醉其中。
这两种包子的相似,绝非偶然,而是客家文化发散与流变的生动体现。当年南迁到赣南和闽西的两支客家人,分别是西晋永康之乱和唐代安史之乱时的中原移民。炸芋(薯)包子极有可能是中原的炸丸子与赣闽当地芋头(红薯)巧妙结合的产物,在战乱年代,这无奈之举却成就了后世令人赞不绝口的美食。
大西南的包子:破酥包的奇妙口感
在大西南的云南,有一种包子令人难以忘怀,那就是昆明的破酥包子。第一次品尝时,人们会被它独特的口感深深惊艳到。大颗多汁的香菇丁,浓郁回甜的酱肉,金黄色的包子皮像酥饼一样,筷子轻轻一夹就裂开。这是烤破酥包,而蒸制的破酥包更有意思,据说一摔就破。
正宗的破酥包,制作讲究,要用云南本地的蘑菇、红皮草果来酱肉,云南当地人还喜欢用云腿入馅。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度过七年时光,晚年在《昆明的吃食》中深情回忆了破酥包子。实际上,破酥包并非昆明原产,而是清末民初云南境内人口迁徙,玉溪美食在昆明落地生根的成果。
无独有偶,抗战时期流寓贵州的漫画家黄尧,在《漫画贵阳》中也提到了破酥包,与汪曾祺在昆明吃到的破酥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表明抗战时期,云贵地区因战争引发的人口迁徙,无意间促进了美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破酥包的地域分布,也与连通贵州和云南的交通线路紧密相连,成为美食文化流动的生动见证。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创新的包子天地
来到粤港澳大湾区,这里的包子世界同样精彩纷呈。除了经典的叉烧包,还融合了舶来甜品,创造出奶黄包和流沙包等深受喜爱的品种。
叉烧包作为广东具代表性的点心之一,是早茶的“标配”。传统的叉烧包有着严格的标准,形若高身雀笼,大肚收笃,爆口微露馅。它的面皮内包入叉烧肉馅,将切成小块的叉烧,加入蚝油等调味制成馅料,面皮在北方常用的发酵面团基础上略微改进。包制时捏成雀笼形,由于发酵恰到好处,蒸熟后包子顶部自然开裂。好的叉烧包采用肥瘦适中的叉烧作馅,包皮蒸熟后软滑刚好,微微裂开露出叉烧馅料,香气四溢。
奶黄包则是将浓郁的奶黄馅包裹在柔软的面皮中,奶黄馅由鸡蛋、牛奶、黄油、糖等原料精心制作而成,口感香甜细腻,入口即化。流沙包更是别具特色,内馅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咸蛋黄,蒸熟后轻轻咬开,金黄的馅料如流沙般流出,咸香与甜美的味道完美融合,给人带来奇妙的味觉体验。
海南与台湾:海岛风情的包子演绎
在更远的海南和台湾,包子也融入了独特的海岛风情。海南的椰丝包,将香甜的椰丝作为馅料,包裹在松软的面皮中,每一口都散发着浓郁的椰香,让人仿佛置身于阳光明媚的海滩边。制作椰丝包时,先将椰丝、糖、黄油等原料混合炒制,制成香甜可口的馅料,再包入发酵好的面皮中,经过蒸制,椰丝的香气与面皮的麦香相互交融,口感香甜软糯。
台湾的包子种类同样丰富多样,其中芝士包别具一格。将香浓的芝士作为馅料,与各种食材搭配,创造出独特的口味。比如火腿芝士包,火腿的咸香与芝士的浓郁完美结合,加热后芝士融化拉丝,带来美妙的口感体验;还有水果芝士包,将新鲜水果与芝士混合,为包子增添了清新的果香,口感丰富,层次分明。
南方的包子,就像一座丰富多彩的美食宝藏,每一种包子都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从江浙沪的细腻精致,到客家地区的独特创新,再到西南地区的奇妙口感,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岛的融合风情,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在米食为主的南方,书写着属于包子的精彩篇章。无论是名称的独特,还是种类的丰富,都让人深深感受到南方人对包子的热爱与创新,也让我们在品尝包子的同时,领略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下次再踏上南方的土地,不妨走进街边的包子铺,品尝这些各具特色的包子,开启一场舌尖上的奇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