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我为什么不钦佩张大千?江湖习气,可慨可憎!
黄宾虹:我为什么不钦佩张大千?江湖习气,可慨可憎!
在中国近现代画坛,黄宾虹与张大千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艺术造诣,成为一代绘画巨匠。黄宾虹对张大千的评价,既展现了艺术批评的多样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艺术家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竞争。
黄宾虹曾在1946年11月29日日记里说:“鄙见于大千,素不钦佩,观其所临敦煌古迹,多以外形为重,至唐人精神,全未梦见,而竟标价至五百万元(一幅之价),仿佛巨额定价,即可抬高艺术品本身价值者,江湖习气,可慨可憎。”
然而,在《题〈张大千临石涛山水图卷〉》中,黄宾虹又说:“清湘子、梅瞿山皆以游宿黄山,图写峰峦泉壑,烟云出没,状态穷极奇奥,画臻上品。季爱(张大千)社兄先生酷嗜两家真迹,搜罗富有,日夕把玩,寝馈深之,故能落笔精审,大含细入,无非前哲典型。近将裹粮汇笔,览胜黄海,古松异石,一一收之囊中,由师古人以师造化,其必有方驾前轨而无难者。”
众所周知,在中国近现代画坛,黄宾虹与张大千,各自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均成为一代绘画巨匠。黄宾虹在1946年11月29日的日记中,对张大千的评价,虽看似尖锐,实则蕴含了复杂的情感与深刻的艺术见解,为我们理解两位大师之间的艺术交流与碰撞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黄宾虹在日记里的这番话,初听起来,似乎是对张大千艺术成就的一种质疑,尤其是对其临摹敦煌古迹时“多以外形为重,至唐人精神,全未梦见”的批评,以及对其作品高价出售的“江湖习气”之讥,透露出一种不满与不屑。然而,深入剖析,我们不难发现,这背后其实是黄宾虹作为一位艺术大家的严谨与苛刻,以及对艺术本质追求的执着。他强调的“唐人精神”,是希望艺术作品能够超越形式,触及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境界,这既是他个人艺术理念的体现,也是对后辈艺术家的殷切期望。
然而,黄宾虹的批评并非全盘否定,他在公众场合对张大千的认可与勖勉,尤其是《题〈张大千临石涛山水图卷〉》中的赞誉,展现了他作为前辈的宽广胸怀与深邃眼光。他赞赏张大千能够“师古人以师造化”,这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精髓的深刻理解与实践。在黄宾虹看来,张大千不仅能够精准地临摹古人佳作,更能在自然中汲取灵感,将所学融会贯通,创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作品,这样的能力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对于黄宾虹的这种复杂态度,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首先,它体现了艺术批评的多样性与深刻性。艺术批评并非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分析,揭示其艺术价值与不足,促进艺术创作的进步与发展。黄宾虹的批评,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声音,引导张大千乃至整个画坛,更加关注艺术的本质与精神的追求。
其次,这种态度也反映了艺术家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竞争。在艺术领域,大师们往往既是竞争对手,又是相互学习的伙伴。黄宾虹与张大千之间的关系,正是这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典型。他们通过艺术作品进行交流,通过批评与赞誉进行对话,共同推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与创新。
最后,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来看,黄宾虹对张大千的评价,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在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的同时,追求和谐共生、共同进步。这种思想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中,也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
评论家王进玉说,黄宾虹在日记中对张大千的批评与在公众场合的认可,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次深刻反思与高度评价。它提醒我们,在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时,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深邃的洞察力,既要看到作品的表面形式之美,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艺术的魅力与价值。所言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