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绿皮书:港府应将住房政策重定为进取式
港大绿皮书:港府应将住房政策重定为进取式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近日发表《香港经济政策绿皮书2025》,其中《剖析香港住房危机:演变与对策》一文,由何汉梁(美国华盛顿大学)、洪雨林(香港城市大学)、王柏林(香港大学)共同撰写,深入分析了香港住房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影响,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近日发表《香港经济政策绿皮书2025》(《绿皮书》),由港大教授和研究人员及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共同撰写,就多个香港热门议题作出研究分析并给予政策建议。在《剖析香港住房危机:演变与对策》一文中,作者何汉梁(美国华盛顿大学)、洪雨林(香港城市大学)、王柏林(香港大学)利用详细的人口普查数据,分析香港高住房支出的分配效应。文章提出,香港的住房问题正在限制整体经济增长,并讨论了可能的政策应对措施。文章认为,持续缺乏可负担住房正阻碍香港吸引境外人才和投资,对本港经济极为不利。政府必须深化住房和发展改革,应将住房政策重新定位为进取式城市发展,同时将重点从着重兴建低质量的租住公屋,转为致力建造高质量的自置居所。此外,应改革固有公共住房制度,包括将公屋租金与住户收入挂钩,以及由房屋局放宽对出租和转售公屋的限制。
文章通过分解人口、楼价和建造的数据,深入剖析香港住房危机的起源和后果。文章聚焦于2006至2016年,发现公共房屋有助大量家庭免受私楼住房支出急升的影响。然而,公共房屋错配问题也日益严重,对小型私楼单位的需求则不成比例地增加,造成这类单位价格飙升,年轻租户承担了不成比例的重担,逐渐缺乏在香港住房阶梯向上流动的能力。
文章说,香港现时住房情况大致依旧。即使自2019年以来市道放缓而加息导致楼价下跌,但住宅租金又再上升。从2023年5月到2024年5月,面积小于1000平方呎的单位租金指数上升了5.5%。公屋和私楼的租金差距仍然很大。申请公屋的轮候时间仍然漫长,平均是5.5年,而2010年平均只需2年。
文章说,持续缺乏可负担住房对香港经济极为不利。即使特区政府已经尽力出台多项计划来吸引人才和投资,但收效始终有限。即使在创新方面大额资助,但本港在机械设备和知识产权方面的实际投资却从2012年的2,780亿港元(占本地生产总值的 13.7%)降至2023年的 1730亿港元(占本地生产总值的5.8%)。即使入境限制放宽,但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期间,劳动力增长仅为0.4%。
香港经济为何难以成长? 文章指出,究其原因,缺乏可负担住房正在阻碍其吸引境外人才和投资。事实上,理应想像一下海外人才面临的选择。根据城市土地学会的资料,新加坡每平方米的平均租金仅为香港的86%;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的租金更分别只及本港的52%、44%、39%和27%。既然所有竞争对手的租金都便宜得多,人才又怎会来?缺乏人才落户,外资又怎会来?
文章提出3项政策建议:
一、香港应将住房政策重新定位为进取式城市发展。这是麦理浩在1970年代大兴土木的策略,为香港随后的繁荣奠下基础。但2002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放弃了这个计划,直接引发今日的住房危机。现时应回归早已证实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此一计划涉及在新界全速发展新市镇,重新划分和升级现有的住房存量,并改革当前的城市规划流程,以消除繁文缛节。
二、重点应从着重兴建低质量的租住公屋,转为致力建造高质量的自置居所。文章以证据表明,公屋单位并不缺乏,问题核心在于公屋租金定价不当和资源严重错配,结果造成私楼小型单位租金飞涨、挤逼又不安全的“棺材房”激增,以及阻碍向上流动性。因此,住屋政策应转而协助中等收入家庭在住房阶梯步向自置居所。
三、当局应改革固有公共住房制度。将公屋租金与住户收入挂钩,以便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资助。另一项改革措施,由房屋局放宽对出租和转售公屋的限制,将未能充分利用的公屋单位流向有需要的家庭。
文章说,特区政府已采取的数项改革措施方向正确,例如行政长官在2024年《施政报告》中承诺增建资助出售单位的比例、收紧富户政策、减少重建的繁文缛节,以及加快北部都会区的发展,都是令人乐见的改革指令。然而,市民一般并不瞭解,香港经济困境离不开缺乏可负担住房。例如面对来自社会上各方压力,香港以“审慎而有序”的方式应对地价下滑现象,亦即大幅减少卖地。这种谨小慎微的发展政策,将有损香港的长远竞争力。
文章认为,为确保香港的经济未来,必须深化住房和发展改革,以便引入高技能人才、提升社会流动性、吸引外来投资,让香港重新展现积极性和商业活力。决策者应该勇于带领有关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