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垣二十八宿: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独特体系
三垣二十八宿: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独特体系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观测日、月、五星运行,将天空划分为二十八个星区,每个星区选出一个星官作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二十八宿"体系。同时,他们还建立了"三垣"体系,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框架。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独特的天文学体系,并与西方的黄道十二宫、十二星座进行对比。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在每个星区中选出一个星官做代表,共计二十八个星官。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方便观测,把若干颗恒星组成一组,称为星官。 每个星区有若干星官。古人把二十八个星官代表的区域,比喻成“七正”的宿舍,所以称为二十八宿。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记载:“二十八宿,七正之所舍也。”(七正:日、月和五星)
二十八宿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区域,称为四象。分别为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和南方朱雀。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吕氏春秋•有始》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中第一次记述了二十八宿之名。《吕氏春秋•圜道》中记载:“月躔chan2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指出二十八宿是圜道,是月亮运行的轨道。 这时期的魏国天文学家石申著有《天文星占》编制了最古老的石氏星表,包括二十八宿和石氏星官共121个恒星的位置,建立了石氏二十八星宿星官系统。齐国人甘德著有《天文》建立了甘氏二十八星宿星官系统,巫咸著有《巫咸占》建立了巫氏星官系统。
三国时期吴国人陈卓,以石申、甘德和巫咸三家星官为基础,综合编成了一个具有283个星官、1464颗恒星的星表,史称“陈卓定纪”,自此陈卓统一了全天的星官,综合而成的星象体系被后世史书所采纳,成为我国观测星象的基础。
唐初袁天罡把二十八宿与二十八种动物联系在一起,并在每个星宿名下分别缀以木、金、土、日、月、火、水,星宿的名称由原来的一个字变成了三个字。
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于北天中央,所以又称中宫,或紫微宫。紫微宫即皇宫的意思,各星多数以官名命名。
在北斗东北,有星15颗,东西列,以北极星为中枢,成屏藩形状。
东藩八星,由南起叫左枢、上宰、少宰、上弼、少弼、上卫、少卫、少丞。
西藩7星,由南起叫右枢、少尉、上辅、少辅、上卫、少卫、上丞。
左右枢之间叫“阊阖门”。
紫微垣名称最早见于《开元占经》辑录的《石氏星经》中。
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北方。在北斗之南,轸宿和翼宿之北,有星10颗,以五帝座一为中枢,成屏藩形状。
东藩4星,由南起叫东上相、东次相、东次将、东上将;
西藩4星,由南起叫西上将、西次将、西次相、西上相
南藩2星,东称左执法,西称右执法。
太微垣名称始见于唐初的《玄象诗》。太微即政府的意思,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执法即廷尉,右执法即御史大夫等。
天市垣是三垣的下垣,位居紫微垣之下的东南方向。在房宿和心宿东北,有星22颗,以帝座为中枢,成 屏藩形状。
东藩11星,由南起叫宋、南海、燕、东海、徐、吴越、齐、中山、九河、赵、魏;
西藩11星。由南起叫韩、楚、梁、巴、蜀、秦、周、郑、晋、河间、河中。
天市即集贸市场,是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天子率诸侯幸都市也。”故星名多用货物、星具,经营内容命名。《晋书·天文志》云:帝座“立伺阴阳也”,斛和斗“立量者也”,斛用以量固体,斗则用以量液体,列肆“立宝玉之货”,是专营宝玉的市场,车肆“主众货之区”是商品市场,市楼“市府也,主市价、律度、金钱、珠玉”等。
“三垣”在隋唐之际趋于成熟,唐宋时期形成了以"三垣二十八宿"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星官体系。
宋代皇祐年间(1052年)所观测的恒星数据是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星表,它是"三垣二十八宿"传统星象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体现。
二十八星宿和黄道十二宫、十二星座、十二星次
二十八星宿是月亮运动轨迹白道附近所选的二十八个星座群。
黄道十二宫
希腊天文学家希巴克斯 (西元前190~120,中国西汉初期。)为标示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位置,将黄道带分成十二个区段,自春分(即黄道零度)算起,每隔30°为一宫,并以当时各宫内所包含的主要星座来命名,依次为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摩羯、宝瓶、双鱼等宫,称之为黄道十二宫。
十二星座: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双鱼座。
公元六世纪末,隋朝隋文帝开皇初年,随佛教传入我国。
十二星座位于黄道两侧,运行轨迹是变化的。而黄道十二宫是黄道固定区间,是不变的。由于存在岁差的原因,现在的十二星座与黄道十二宫位置已经不一样了。现在差不多以双鱼座而不是原来的白羊座,为春分起始时间。
十二星次:古人将木星运动的周天路线分为十二等分,即十二(星)次。分别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