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94岁抗美援朝老兵讲述当年故事
听94岁抗美援朝老兵讲述当年故事
“在我还小的时候,爸爸经常给我唱那首歌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8月6日,记者采访抗美援朝老战士、老军垦贾书钦,女儿贾新红和记者聊起父亲时,自豪地说道。
今年94岁高龄的贾书钦,他的革命生涯,是战火硝烟中的英勇无畏,是和平建设时期的默默奉献,是对党忠诚、对国家热爱的生动诠释。
贾书钦向女儿贾新红讲述自己抗美援朝的经历。宋冰 摄
因有通讯架线技能 被选中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
1930年1月,贾书钦出生在河南省许昌市一个农民家庭。在他7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因为无力抚养他长大,只好让贾书钦自己出门讨生活。他就和奶奶一起生活,相依为命,四处讨饭。后来,被舅舅收留,给地主当长工。割草、喂家禽、拾粪这些脏活累活,成为7岁的贾书钦每天要做的活。晚上没有住的地方,就睡在马圈里,与牲畜一起入眠。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7年。
1944年2月,14岁的贾书钦偶然间发现,刚刚解放的县城里招民兵。得知当民兵有饭吃,还能不受欺负,他便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加了。贾书钦回忆道:“当时,我看到县里招募民兵的消息,很激动,也看到了希望。那个年代,吃不饱也穿不暖。民兵这个身份,对我来说,不仅可以解决温饱,还能保护像奶奶、舅舅这样更多的穷人。”在当民兵时,他学会了通讯架线和救护技能。
1950年1月,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这一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20岁的贾书钦怀揣着一腔热血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途。身高不足160厘米的他,因懂技术入了伍,但常常被战友调侃“你这个头还没枪高呢,就参军了!”回忆起那时候的军旅生涯,贾书钦笑着说:“那个年代,没人会在意这些,只想着打倒反动派、侵略者,胜利了就回家过好日子。”
26岁时的贾书钦。贾书钦女儿贾新红提供
1950年3月的一个深夜,寒风凛冽,星光点点。贾书钦和战友们接到了紧急集合的命令,他们知道,即将面临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随着一声令下,他们急速跨过鸭绿江,踏上了朝鲜的土地,成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中的一名士兵。“我被编入了志愿军60军,这可是一支英勇的部队哩。”贾书钦自豪地说。
因为身材小没让进敢死队 黄继光身材壮实被选中
在朝鲜战场上,贾书钦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他不仅是一名勇往直前的步兵,还有着多重“身份”。战事激烈时,他是一名机敏的通信兵,穿梭于炮火之间,保持指挥部与阵地部队指令通畅;当部队冲锋夺取胜利时,他又成为一名冷静的医疗卫生员,用他那双沾满硝烟和泥土的手,为伤员包扎伤口,给予他们生的希望与勇气。
贾书钦参加了上甘岭战役、松骨峰阻击战和金城反击战。三场战役的残酷与激烈,至今仍让贾书钦记忆犹新。“这三场战役期间,我可是和黄继光、王富邦(电影《英雄儿女》王成的原型)一起挖过战壕、并肩作战的战友。”贾书钦自豪地说。
每一次冲锋、每一次架线、每一次救援,都伴随着生死考验。战斗中,贾书钦多次负伤,但从未退缩。贾书钦说:“每当一场战役要打响时,我们就在战壕里待命,等待信号。信号一来,就冲锋,三人一组,三个小组再组成一个九人战斗大组,每个大组隔着50米。号令一响,连排所有人全部冲上去,打死一个敌人够本,打死两个赚一个。 ” 在上甘岭战役中,贾书钦所在的连队按部署并到15军。“当时,身边很多的战友个子不高,壮实一点的都会主动加入‘敢死队 ’ ,在战事关键时要能冲上去,舍生忘死。如果上去一批牺牲了,后面的人就会再继续补上。”贾书钦回忆说,当时他被编入二营,和黄继光一个营,因自己身材小没能进入敢死队。“我们营包括黄继光在内很多身材硬实的战士都加入了敢死队。二营奉命向上甘岭反击时,当听说黄继光堵枪眼牺牲时,全连战士没有一个不脱帽表示致敬的。”
在松骨峰阻击战最艰苦的时刻,很多战友都牺牲了,贾书钦也负了伤,冰天雪地里,后勤被敌人封锁,他和剩下的战友渴了就喝壕沟里的血水,冷了就把敌人的尸体当被子。就这样,贾书钦和战友守住了阵地,赢得了胜利。
回忆起这些经历时,贾书钦的眼眶早已湿润,在那个本该安享太平的青春年华,为了和平,为了祖国,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战场。
“也有遗憾的事,就是在战斗胜利时,我们打扫战场,我缴获了一块瑞士手表,在当时这可是稀罕物,也很值钱。在手里还没有焐热乎,还没有听够手表里‘滴答滴答’钢音,就按照纪律上缴了。当时如果再让我多摸几天、多听听就心满意足了。”
习惯了服从命令听指挥 扎根兵团已有68年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1956年2月,贾书钦从部队退伍回到了河南许昌。同年3月,王恩茂将军来到贾书钦的家乡招老兵进疆屯垦戍边。在王恩茂将军的带领下,贾书钦被分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的沙井子镇(现一团),投身到了祖国边疆的建设事业中。贾书钦说:“当时有些人有顾虑,觉着新疆条件艰苦,不容易找对象。但是我愿意来,我习惯了服从命令听指挥,我也愿意在边疆多作奉献。”
在塔里木戈壁荒滩,贾书钦与战友们一起在烈日下开荒,一次又一次地弯腰,手中的坎土曼一次次锄开板结的土地,脚下的盐碱地也一寸寸地松软起来。
那些年,他们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粗茶淡饭,但心中的信念却如同荒漠中的胡杨,根深叶茂,坚韧不拔。
每当夜幕降临,星辰点缀着无垠的戈壁,贾书钦和战友们就围坐在地窝子前,分享着彼此的故事和梦想。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与当年的上甘岭战役时相比还是优越多了,在塔里木戈壁荒滩的日日夜夜里,贾书钦和战友们开垦出一片片农田、一条条水渠。
1960年10月,贾书钦被组织调到农一师九团水管所食堂工作。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充足的营养,以维持日常工作的体力与精力,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为让大家吃好饭,贾书钦从粮食采购、储存到烹饪、分发,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力求做到公平公正,不饿着一个人。
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食堂的柴火告急,为了让大家能按时吃上饭,贾书钦与同事决定去塔里木河畔捡拾柴火。在冰冻的岸边,贾书钦不慎落入了刺骨的冰窟窿中。当时,贾书钦用双手撑着,叫同事别过来,担心他们也掉进冰窟窿里。“我自己牺牲了没事,但连累大家有生命危险,我胸腔里那一颗‘军人之心’是不允许的。”贾书钦说。但同事们却不顾危险,合力将他从冰窟窿里拉了出来。
“我很感激他们,在战场上没牺牲,在和平建设年代差点牺牲,多亏同志们及时伸出援手,这种情分终生难忘。”贾书钦眼含泪水,激动地说道。
在贾书钦的努力下,九团水管所的食堂逐渐成了大家心中的温暖港湾。无论工作多么辛苦,只要回到食堂,吃上一口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大家的疲惫就会瞬间消散大半。贾书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1962年2月,贾书钦主动要求调到水管所一线工地,负责修渠引水、勘测放线工作。“我是党员,哪里艰苦就去哪里。”贾书钦说。在修渠引水的工地上,贾书钦总是身先士卒,带领职工克服重重困难,用勤劳的双手一点一滴地构建起一条条生命之渠。这一干又是二十多年。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凛冽的冬日,他都坚守在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水利人的责任和担当。
贾书钦全家合影。宋冰 摄
1990年,贾书钦从九团水管所光荣退休。然而,退休对他而言,并不意味着停止前进的脚步。他依然关心着国家大事,关注着第一师阿拉尔市的水利事业。每当遇到曾经的战友或同事,他总会滔滔不绝地讲述那些年的奋斗历程,那份对党和国家的深情,依然在他心中炽热如火。
在兵团已经工作生活了68年的贾书钦常说:“我这辈子,最骄傲的就是能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现在虽然老了,但我的心永远年轻,永远向着党。更让我欣慰的是,我的四个孩子、三个外孙女和一个孙子都在兵团第一师扎根安了家,为建设美丽的兵团继续贡献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