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史上最详细的周朝介绍,让你瞬间成为历史达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史上最详细的周朝介绍,让你瞬间成为历史达人!

引用
1
来源
1.
https://lishi.love/2024/10/13937.html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朝代,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时期:西周和东周。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享国共计约791年。周朝由周武王姬发建立,定都宗周镐京(今陕西西安),后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周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

武王伐纣

  • 羑里之囚:约公元前1060年,西伯侯姬昌在周国广施仁政,引起纣王的猜忌,被捉拿囚于羑里(今河南安阳羑里城)。

  • 伯邑考肉羹:纣王命人把姬昌儿子伯邑考杀死,做成肉羹,端到监狱里给姬昌吃。

  • 武王伐纣: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在名相姜子牙辅佐之下,与各诸侯组成联军,起兵讨伐商纣王,建周灭商。

周朝建立

  • 分封制:周朝建立后,西周初年,周天子通过“封邦建国”,册封自己的至亲和功臣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 礼治秩序:制定并实施了一整套等级礼制,强化封建体系下各级政权之间的等级隶属关系,建立起“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礼治秩序。

周公摄政

  • 周公辅政:前1043年,周武王崩, 子诵即位,是为周成王,由周公旦(姬发弟弟)辅政。

  • 三监之乱:公元前1041年, 三监(蔡叔度、管叔鲜、 霍叔处)看不惯周公旦辅政,联合武庚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旦平定此乱。

成康之治

  • 成康之治:公元前1042-996年,天下安宁,周公还政周成王,周朝进入巩固时期。

  • 周昭王亲征荆楚:南征共3次,最后一次周昭王还师渡汉水时,遇天灾溺死,三军覆没。

  • 周穆王东征西伐:王朝疆土不断扩大,有力地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由盛转衰

  • 周懿王:戎狄交侵,暴虐中国。周人深为所苦,迁都犬丘(陕西西安)。

  • 周厉王:连年战乱,百姓苦不堪言。同时,周厉王以荣夷公为卿士,垄断社会财富及资源。

  • 国人暴动:前841年,周朝暴动,厉王出奔到(今山西霍县)。朝中由召穆公虎、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

宣王中兴

  • 宣王中兴:周宣王迁都镐京,励精图治,政通人和,诸侯来朝。周宣王先后平定了北之猃犹、西之戎狄、东之淮夷、南之楚国的叛乱,开拓了广表的疆土,重现兴盛景象。

  • 宣王晚年,干涉鲁国君位承继,以武力强立鲁孝公,引起诸侯不快。

犬戎之祸

  • 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宠爱褒似;废正后申侯之,及太子宜臼。改以褒似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

  • 宜臼逃奔申国,申侯为外孙、女儿讨回公道,联合缯国与犬戎攻入镐京(今陕西西安)。

  • 周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

平王东迁

  • 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

  • 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 虢公翰等王朝大臣立王子余臣为王,史称“携王,”出现了 “二王并立”的局面。

  • 周平王21年(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杀周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西周的详细介绍

建立与统治

  • 建立: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纣王,灭商建周,标志着西周的建立。

  • 统治:西周共传12王,历经约275年。周武王灭商后,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后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今河南洛阳),迁都于洛邑作为天下的中心。

政治制度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和功臣,形成了一批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在封地内享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但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贡,并随时准备接受周天子的调遣。这种制度在巩固西周王朝统治的同时,也促进了各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经济与文化

  • 经济:西周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锋利的青铜农具得到较普遍的使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西周还实施了比较完善的土地耕种制度即“井田制”,加强了农业生产的管理。

  • 文化:西周时期,文化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系统的文化体系和政治秩序。宗法制和井田制是当时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同时,西周还注重礼仪和道德建设,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重要事件与人物

  • 重要事件:西周时期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如烽火戏诸侯、国人暴动、三监之乱等。这些事件对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重要人物:西周时期的重要人物包括周武王姬发、周公旦、太公姜子牙等。他们为西周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