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汉语阅读及阅读效率促进的眼动研究获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学生汉语阅读及阅读效率促进的眼动研究获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学生汉语阅读及阅读效率促进的眼动研究》获得第十八届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该研究从阅读知觉广度、背景声音干扰效应以及阅读效率提升策略等多个维度,系统探讨了学生汉语阅读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背景与意义
目前,国外对拼音文字阅读的加工机制研究较为成熟,虽然关于汉语阅读加工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加,但少有研究系统探讨如何促进学生中文阅读效率。本研究主要针对如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研究发现
第一、学生在阅读时能否做到一目十行?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从大范围内获取信息(阅读的知觉广度)一直是阅读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阅读的知觉广度问题,就是探讨学生“一目”可以看到多少汉字。通过系统的研究,我们发现,学生一次注视能够获取的信息范围非常有限,一般在3-5个字左右,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目十行”是不科学的。
第二、不同的背景声音对学生的阅读是否产生干扰?
学生在阅读时,经常会存在一些背影声音,比如,说话声音、噪音等等,这些声音对学生的阅读是否会产生干扰呢?在研究中,使用四种背景音条件(有意义言语、无意义言语、白噪音、安静)来探讨无关言语的哪些成分是构成影响学生阅读过程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发现,有语义的背景声音(说话声音)对学生阅读的干扰作用最大,其次是无意义的言语(听不懂的外语)。有趣的是,白噪音对阅读过程并不起干扰作用,它可以提高阅读者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阅读。
第三、学生汉语阅读效率促进的研究探索
本研究通过系列严格的心理学实验,探索具有较强操作性且能够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并将这一方法拓展到听力障碍学生阅读。
研究方法与应用价值
本研究成果结合阅读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使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借助先进的眼动仪,系统全面地从发展心理角度探讨学生汉语阅读的规律和影响阅读效率的因素。采用移动窗口范式,探讨学生注视一次获取信息的范围,即阅读知觉广度,证实了“一目十行”是一个伪命题。基于心理学实验研究,探索出一套具有较强科学性、操作性、实效性,能够提高小学生和听力障碍学生(聋生)阅读效率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根据本研究成果,指导天津小学开展的“小学生快速度的实验研究”获得第六届天津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根据本研究成果,指导天津市聋人学校进行小学聋生阅读效率的干预训练;部分成果在专业杂志发表,并被多次引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