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粳9108和南粳46的区别,分蘖力和生长期均不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南粳9108和南粳46的区别,分蘖力和生长期均不同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nongfuwu.com/a/4b794a.html
南粳9108和南粳46是两种常见的水稻品种,它们在分蘖力、生长期和产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水稻品种的特点,并重点介绍南粳9108的品种特征、产量表现、栽培要点及适宜种植地区。
南粳9108和南粳46的区别
- 分蘖力不同
- 南粳9108:分蘖力较强。
- 南粳46:分蘖力中等偏强。
- 生长期及适宜种植地区
- 南粳46生长期最长,适合在苏州地区种植,苏南其他地方也有零星种植;
- 南粳9108是南粳系列中生长期最短的,淮河以南地区均可种植。
- 产量
- 南粳46平均亩产1200斤左右;
- 南粳9108亩产能超过1300斤,是国家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
南粳9108品种介绍
- 特征与特性
- 南粳9108的全生育期为153天,比对照品种早熟1天,株型较紧凑,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株高96.4cm,淡绿的叶色,叶姿较挺,后期熟相好,有较强的抗倒性。
- 该品种每亩有效穗为21.2万,穗实粒数有125.5粒,结实率为94.2%,千粒重26.4g。
- 根据抗病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南粳9108感穗颈瘟,中感白叶枯病、高感纹枯病、抗条纹叶枯病。
- 根据品质检测结果表明,该品种的精米率为71.4%,垩白率为10%,垩白度为3.1%,胶稠度为90mm,直链淀粉的含量为14.5%。
- 产量表现
- 南粳9108在2011-2012年参加了江苏省区试,两年间该品种平均亩产量为644.2kg,2011年比对照品种淮稻9号增产了5.2%,增产极显著,2012年比对照品种淮稻9号增产了3.2%,比对照品种镇稻14增产0.1%。
- 在2012年生产试验中,南粳9108的平均亩产量为652.1kg,较对照品种淮稻9号增产了7.3%。
- 栽培要点
- 播种时间以及播种量
通常5月上中旬播种,机插育秧5月下旬播种;每亩净秧板播量约20kg,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40-50kg,塑盘育秧100-120g/盘,大田用种量3-4kg/亩。 - 合理密植与移栽时间
移栽稻的秧龄需控制在30天左右,机插稻秧龄控制在18-20天,亩栽1.6-1.8万穴,亩栽茎蘖苗7-8万。 - 肥水管理
①亩施纯氮16-18kg,遵循“前重、中稳、后补”的施肥原则,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以7:3为宜,少施氮肥,注重磷钾肥的搭配施用,多施有机肥,施好促花肥以及保花肥。
②前期勤灌薄水能促进早发,中期干湿交替可强杆壮根,后期湿润灌溉即可,注意:需在收获前7-10天断水,不能过早断水。 - 防治病虫以及草害
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预防恶苗病以及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在秧田期与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等虫害;中后期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等病虫害,尤其注重防治黑条矮缩病与颈穗稻瘟病。
- 适宜种植的地区
南粳9108适宜江苏省苏中以及宁镇扬丘陵地区种植。
南粳46水稻品种介绍
- 南粳46属中熟晚粳类型,株高110cm左右,株型紧凑,分蘖性中等偏强,穗型较大,直立型穗。
- 植株生长青秀,灌浆速度快,熟相较好,稻米品质优。该品种在苏南地区作单季晚稻栽培,宜于5月中下旬播种。
热门推荐
汽车制动系统详解:结构原理与安全辅助技术
结合图像-变量分析难溶物的沉淀溶解平衡
全球排名第一,消息称“纳米发电机之父”王中林离美回中国任职
特殊时期疫苗要不要推迟
技术科普:碱性电解水制氢电解槽的设计与计算
男生穿搭指南:如何打造个性潮流的男士时尚穿衣风格
活性锰和活性炭除甲醛哪个好
“碳关税”时代,淄博企业如何“碳”路前行?
杏子南方可以种吗?
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全球妈祖信仰的纽带
蜈蚣草:一种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的植物
庄子《人间世》:顺应本性,超越世俗纷扰
草莓施肥有讲究,选对肥料是关键
物业公司在入室盗窃案中的责任分析
西安一日游最佳方案表 | 12小时玩转千年古都
脂溢性皮炎——病因探寻,“溢”起调理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最佳锻炼时间:早中晚哪个更合适?
35岁IT运维人员如何进行职业规划?
600Kg大载重起飞重量多旋翼无人机技术详解
2025年,职工社保医保增加保障范围了,有哪2个新变化?
女生鼻子塌命就不好吗 鼻梁塌的女人会有怎样的命运
失业问题怎样进行有效解决?这种解决方式有哪些实施难点?
买排骨前必看!分清“大排、中排、小排”,你绝对想不到的差异!
光伏涂层技术纳入国家重点推广目录,麦加芯彩有望受益
红楼梦中描写了哪些关于托梦的情节?有何含义
GPU加速图形变换:从基础到实践的全面解析
真没想到,装修时做的这5个“心机小设计”,这么实用!
PPA的真相:止泻还是消炎?
腹部大动脉血管瘤:一种可能致命的隐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症状、病因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