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雄秀产英才:两宋龙泉进士群体扫描
山川雄秀产英才:两宋龙泉进士群体扫描
龙泉,这座位于浙江西南部的古城,自古以来便是风水宝地。两宋时期,这里孕育了260位进士,其中不乏宰相、文学家、理学大家等杰出人才。本文将为您揭示龙泉进士群体的产生背景、家族分布及其在文化上的卓越贡献。
龙泉地处浙江西南部山区,西靠仙霞岭山脉,东倚洞宫山脉,玉水瓯江贯穿龙泉谷地,自古为风水宝地,清乾隆《龙泉县志》云:“山川雄秀,必产英才。”自五季之乱,北方人口大量迁入龙泉,其中有不少士绅,如鲍、张、季、管、何、叶、吴、周姓等家族。这些家族的迁入,为两宋时期龙泉文化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士是古代进入仕途与上层社会最主要途径,在两宋时期龙泉共产生进士260人,这其中有何执中、管师仁、何澹等宰相、副相高官,也有叶涛、鲍由、季南寿等文学家,有真德秀、叶味道等理学大家和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
两宋时期,是龙泉产生进士最多的时代,也是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元明时期的宋濂称:“龙泉旧为浙水东文献之邦,水心叶氏正则、西山真氏希元,后先以学鸣,声感气求,籁鸣机动,掇巍科而典雄藩者声华相望,一时文物,固尝盛矣。”更有后来的“处州十县好龙泉”之说。
北宋初期,“四举进士皆第一”的周启明在龙泉招收生徒、开办书院,在处州地区很有影响力,甚至丽水的学生都跋山涉水来到龙泉求学,得到时任知府杨亿的赏识。同一时期,松源吴崇煦在大济开办豹隐书院,培养吴氏子弟。不久之后的天圣二年(1024),龙泉出现了周文象、吴穀两名进士,此后科甲连绵,十年后就出现同科四进士。到了熙宁六年(1073)余中榜,全国录取进士596人,浙江省37人,处州府19人,龙泉达14人,约占浙江省的37.8%,处州府的73.7%;这一榜龙泉籍还涌现出宰相何执中、副相管师仁、文章叶涛等重量级人物。
整个北宋期间,龙泉县共有进士97人,超过北宋时期温州(82人)、秀州(84人)、婺州(79人)、台州(32人)等府的进士人数,也是处州府内进士人数最多的县,比第二名丽水县多了44人。到了南宋时期,龙泉涌现出更多进士,总数达163人,位居处州府第二位。在南宋152年中,前后开科49榜,有龙泉籍登科45榜163人,平均一榜3.62人。其中,一榜登科3人以上的有32榜,登科人数最多的一榜为隆兴元年(1163)木待问进士榜9人。两宋时期,龙泉共有进士260人,在处州仅次于丽水县。
从龙泉进士的姓氏分布来看,龙泉进士高度集中在以鲍、张、吴、何、季、叶六大姓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中,占据了龙泉进士的绝大多数。据县志记载,最多的鲍氏有进士47人,最少的叶氏有进士21人,这六姓合计有进士186人,约占进士总数的71.5%。
五代初期,黄南鲍氏始祖鲍琳从余姚迁龙泉黄南鲍家庄,到了第五代,鲍大易于天圣八年(1030)首中进士,据《鲍氏宗谱》记载,鲍大易是周启明的小舅子,因此他也很有可能是跟着周启明读书的。在鲍氏47名及第者当中有鲍康功、鲍汝询、鲍翔祖孙三代同进士,鲍安平、鲍贻度、鲍贻庆父子三进士,鲍康尧、鲍彪、鲍辉叔侄三进士;也有同榜两进士,如鲍康尧、鲍强治平四年(1067)丁未许安世榜,鲍安昌、鲍贻庆熙宁九年(1076)丙辰徐铎榜。治平四年彭汝砺榜(鲍袛、鲍粹、鲍朝儒)和绍圣四年(1097)何昌言榜(鲍贻度、鲍袛、鲍耀卿)则是同榜三进士。
唐末,张氏始祖张绰自浦城迁居龙泉治平坊。其后,七世孙张著、张仁及、张蕴三人中进士,继而八世孙张端礼、张端彦堂兄弟两进士。张氏家族的实力真正开始爆发是在南宋,家族共有进士24人,这当中有张恂、张光孙父子进士,张默、张元孙叔侄进士,张洙与特奏名进士张津兄弟等。吴姓于五季之乱自山阴迁居泰顺库村,再迁庆元大济,两宋时期共有进士33人,有吴穀、吴毂兄弟进士,吴桓、吴彦申父子进士等。何姓始祖何谨于五季之乱从浦城迁居豫章,到第五世孙何琬、何景先中进士。何氏在六世孙何执中中进士,继而在他高居宰相之位后进士数量迎来大爆发。
△何执中(1044~1117)
自何执中开始,仅何执中、何执文兄弟以下五世就有何执中、何志同父子进士,何志崇、何俌、何偁、何澹、何洪、何汶、何沄、何处智等共计19名进士。季氏于唐末迁居龙泉,自十一世孙也即季大蕴的六世孙季褒中进士开始,季氏两宋时期共出进士25人,其中有季褒、季质父子进士,季隲、季陵兄弟进士。北宋政和二年(1112),季质、季路、季隲、季陵4人同榜进士。进士人数在第二层次的有管氏8人、林氏8人、周氏8人、陈氏7人、沈氏7人、赵氏6人,共计44人。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龙泉进士高度集中在少数世家大族当中,这些家族基本都是唐末五代至北宋初期就迁徙到龙泉,这些家族的文化传承贯穿两宋,甚至在明清时代都对龙泉影响深远,真可谓“科甲连绵开阀阅,唯有读书振家声”。
龙泉进士在地理上也高度集中。研究进士家族,我们发现,两宋龙泉进士群体高度集中在城区沿瓯江逆流往上到小梅再到庆元的龙庆谷地当中。如吴姓进士高度集中在当时的松源乡大济村,鲍姓进士高度集中在小梅镇黄南村,黄南村除了是鲍氏进士的故乡,也是叶适的故乡。季氏则主要分布在蜚溪(今查田镇赵麻圩)、桐山(季大蕴六世孙季褒及其子季质,季大蕴始居桐山,《龙泉县志》称其住宏山有误)和宏山等地。何氏主要在兰巨豫章村,其中何琬在下何村。张氏、管氏主要居住在县城治平坊一带和甸川一带,林氏则住在城东一带。此外,东区的五进士村则出了周姓五进士。西乡则有大坦叶一烈、八都张溥、陈柄、陈恺、章子获、章公权、季衍和上垟西山真德秀等。总之,龙泉进士主要分布在以瓯江两岸和支流八都溪两岸的盆谷地区,呈现高度的家族聚集性。
△九姑山进士园
龙泉进士多才俊。龙泉在两宋时期进士录取人数取得了260名的成绩,占现有可考的41040名进士的6.3‰,在1000多个县中(北宋1234个县,南宋700多个县)表现相当优异。龙泉不仅在进士人数上表现优异,在名次上也取得不俗的成绩,如叶适获南宋淳熙五年(1178)进士第二名,何澹获乾道二年(1166)礼部第二人,刘知新获上舍释褐第一名,陈存获淳祐七年(1247)进士第三人,在现今有名次记录的29人中,考取二甲以上的有19人。
在龙泉进士当中,后来担任高官的也不在少数,如宰相何执中、汤思退,副相何澹、管师仁、真德秀,以及叶适、陈存、季可等尚书,龙图阁学士何琬和季南寿、胡纮、鲍度等侍郎,中书舍人吴庸、叶涛等。被列入宋史传的有何执中、叶涛、胡纮、陈恺等12人。
龙泉进士当中,也有不少人在文化上取得不凡的成就。如鲍彪将《战国策》原来的33卷按各诸侯国国王顺序编排,并对其进行点评,《鲍氏战国策注》是明清时期流传的重要版本,为后人研究《战国策》提供了新视野。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的“反对空谈性理,提倡‘事功之学’”思想,注重发展经济,提升商人地位,是南宋重要的三大学派之一。又如真德秀继承和发扬了朱熹理学,为确立理学的正统地位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创立“西山学派”,所修的《大学衍义》,成为元明清三代学子必读之书。又如叶大庆的《考古质疑》是南宋时期的一部学术笔记,对历朝史实、典章制度等进行考释,其议论精确,说理透辟,深得学子喜爱,至今仍对考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古汉语、考古、古典文学专业必读之书。总之,两宋期间龙泉进士群体在学术文化上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是龙泉两宋文化兴盛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