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在渤海之东的无底深渊归墟中,矗立着五座神奇的仙山。这些仙山高耸入云,山上有金玉台观、纯白禽兽和珠玕之树,是仙圣居住的仙境。然而,这些仙山却因为龙伯国巨人的出现而面临危机。
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出自先秦列子的《龙伯大人钓六龟》
在渤海的东面不知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沟壑,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底的山谷,那下面没有底,名字叫归墟。地面八极、天空八方中央的流水,以及银河的流水,没有不流到那里的,而那里的水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那里有五座山:第一座叫岱舆山,第二座叫员峤山,第三座叫方壶山,第四座叫瀛洲山,第五座叫蓬莱山。这五座山每座山的高度都达到三万里,山顶的平地面积有九千里。五座山之间相距七万里,它们彼此之间互为邻居。山上的台观都是金玉所筑,山上的禽兽都是纯白色的。珠玕之树都丛生,花和果实都有滋味,吃了它们的人都不会老死。居住在那里的人都是仙圣的后代;他们每天晚上都飞来飞去,多得数不清。
然而,这五座山的根基没有固定的地方,经常随着潮水的涨落上下浮动,不能暂时停止。仙圣们对此感到忧虑,向天帝诉说。天帝担心这些山会流到西极,失去仙圣们的居所,于是命令禺彊派十五只巨鳌轮流用头托举这些山,每六万年轮换一次。这样,五座山才开始稳定不动。
然而,龙伯之国有一个巨人,他一步就能走到五座山的地方,一次钓起六只巨鳌,合起来背着就走,回到他的国家,烧煮它们的骨头来计算。于是,岱舆山和员峤山流向北极,沉入大海,仙圣们被迫迁移的数量以亿计。天帝非常愤怒,缩小了龙伯国的国土,使它变得狭窄,缩小了龙伯国的人民,使他们变得矮小。到了伏羲神农时代,那里的人民身高还有几十丈。
这篇文章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精彩片段,构建了一个奇幻而宏大的世界观。文中写了渤海之东的归墟深谷,它吸纳天下水流而水量恒定,展现自然神秘平衡。归墟中五座仙山壮丽非凡;然而,仙山根基不稳,常随潮漂浮,仙圣忧虑求助天帝。天帝命巨鳌轮流托举,确保仙山稳定。但龙伯国巨人破坏平衡,钓走六鳌,致两座仙山沉没,仙圣被迫迁移,天帝震怒惩罚龙伯国,使其缩小。这个故事展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想象与敬畏,以及对秩序与平衡的追求。
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