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简史:从春秋楚地到民国时期的行政变迁
邵阳简史:从春秋楚地到民国时期的行政变迁
邵阳,这座位于湖南西南部的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从春秋时期的楚国属地,到汉朝的承阳县,再到宋朝的宝庆府,邵阳经历了数次行政建制的演变。本文将带你穿越时空,探寻邵阳的历史变迁,了解其各县区的发展历程。
春秋至秦汉时期:楚国属地与郡县制的建立
春秋时期,邵阳地区属于楚国的地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邵阳隶属于长沙郡。
西汉时期,随着长沙国的建立与废除,邵阳地区经历了多次行政调整。汉高祖时期(公元前202年),邵阳设立了第一个县——承阳县,其县治位于今天邵东市简家陇镇的高桥片区。随后,武冈县(后改名为都梁县)和昭陵县相继设立。
西汉实行郡县并行制度,除上述县外,长沙王的子弟还在邵阳境内设立了多个侯国,包括夫夷侯国、都梁侯国、昭阳侯国和蒸阳侯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独立成郡
三国时期,邵阳地区先后归属蜀汉和东吴。东吴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设立了昭陵郡,这是邵阳地区首次出现郡一级的建制。晋朝攻灭吴国后,将昭陵改为邵陵,并对部分县名进行了调整。
南北朝时期,高平县并入邵阳县,进一步简化了行政区域设置。
隋唐至宋元时期:州府制的确立与演变
隋唐时期,邵阳归入潭州郡(长沙)管辖。唐朝设邵州,下辖四个县:邵阳县、邵陵县、建兴县和武冈县。后来精简为两个县:邵阳县和武冈县。
宋朝是邵阳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宋理宗登基后,将邵州升为宝庆府,这是邵阳历史上首次获得府级建制。这一时期还设立了新化县和莳竹县(后改名为绥宁县)。武冈县曾升级为武冈军,管理范围扩大。
元朝时期,邵阳一分为二,设有宝庆路和武冈路,后皆升为安抚司,均隶属于湖广行省。
明清至民国时期:府县制的延续与变革
明朝时期,邵阳设宝庆府,隶属于湖广布政使司,下辖四个县(邵阳、新化、城步、新宁)和一个州(武冈州)。
清朝延续了明朝的建制。
民国时期,邵阳地区进行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1913年撤销宝庆府建制,改邵阳县为宝庆县,改武冈州为武冈县。此后,隆回县、邵东市、洞口县相继从原有县中析出,最终形成了九县(含两个县级市)三区的建制格局。
参考资料
- 《汉书·地理志》
- 《新唐书·地理志》
- 《宋史·地理志》
- 《明史·地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