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明朝开国元勋与智慧化身
刘伯温:明朝开国元勋与智慧化身
刘伯温(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人,祖籍陕西保安(志丹),南宋抗金将领刘光世的后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保持国家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一、生平简介
刘伯温出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幼时聪颖好学,元统元年(1333年)考中进士,历任县丞、儒学副提举、总管府判等职。
至正十九年(1359年),应孙炎之邀辅佐朱元璋起兵反元,为其出谋划策,参与平定江南、江西、湖广等地的战役,为明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洪武初年,担任上护军御史中丞,封诚意伯。洪武八年(1375年),因病去世,追赠太师,谥文成。
二、学术成就
刘伯温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他著有《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百战奇略》《时务十八策》《火龙神器阵法》等多部著作,在散文、诗歌、戏曲等方面都有建树。
在文学史上,刘伯温与宋濂、方孝儒合称“明初散文三大家”,与宋濂、高启合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三、政治生涯
刘伯温在政治生涯中展现了卓越的才能。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朱元璋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
四、历史评价
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在民间神奇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说。刘伯温的《救劫碑文》又名《陕西太白山刘伯温碑记》,是在一场地震中震出来的。
五、晚年的遭遇
刘伯温晚年因与丞相李善长、胡惟庸意见不合,逐渐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岁的刘伯温告老还乡,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还乡后的刘伯温行事非常低调,但也触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谣传说刘伯温所选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气,结果朱元璋听闻后就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刘伯温抑郁成疾,朱元璋听闻后便让胡惟庸带着太医前去诊治,结果情况愈发严重,在1375年5月16日病故于家乡,享年六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