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灵华案看网络暴力:如何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从郑灵华案看网络暴力:如何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2023年1月23日,23岁的女孩郑灵华因遭受网络暴力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对网络暴力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法律角度解读郑灵华案,并结合杭州快递女子被造谣案,探讨如何应对网络暴力。
悲剧的诞生
2022年7月,郑灵华在某社交平台上分享了“病床上的爷爷打开了我的录取通知书”的帖子,照片中她染着粉色头发,拿着录取通知书与爷爷交谈。然而,就是这个简单的分享,却引发了网络暴力的狂潮。
有人用“红毛怪”“妖精”等词语攻击她的外貌,还有人造谣她是一名“陪酒女”“夜店舞女”,质疑她的学历和私生活。一夜之间,郑灵华的照片被疯狂传播,低俗鄙夷的评论铺天盖地。尽管她选择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但最终还是没能挺过这场网络暴力。
如何维权
面对网络暴力,受害者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以下是几点法律建议:
- 收集施暴者信息,必要时起诉平台
受害者首先需要收集施暴者的信息,如果无法直接获取,可以通过起诉平台要求提供施暴者信息。具体建议如下:
- 起诉时将平台列为被告:根据法律规定,平台方有义务向法院提供造谣者的实名信息。
- 选择重点对象起诉:由于网暴者众多,建议选择1-2个重点对象起诉,以平息整个造谣现象。
- 及时进行证据保全
在取证方面,网络暴力侵权案件的及时取证尤为重要。受害者应及时对施暴者的施暴行为进行证据保全,推荐通过公证处进行公证。如果后期通过诉讼维权,施暴者在网上将内容删除后,若未及时保全证据,可能面临败诉风险。
- 使用平台功能和举报热线
遭受网暴的受害人,尤其是未成年人,首先要使用所在平台内的防暴模式、隐私保护功能、举报功能,第一时间阻断网暴言论,并防止泄露更多的个人信息。同时联系平台,要求平台及时采取删除、屏蔽、切断链接等方式遏制网暴。除此之外,还可以拨打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12321”和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12377”等举报热线。
结语
网络暴力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综合治理问题。它不仅伤害了受害者,也污染了整个网络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参与者或受害者。因此,面对网络暴力,我们不仅要学会保护自己,更要反思自己的言行,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