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影视化——2024年上半年被影视改编的书单TOP3
书籍影视化——2024年上半年被影视改编的书单TOP3
2024年上半年,多部优秀书籍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不乏经典之作。本文精选三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从日本的《纳棺夫日记》到《绝叫》,再到奥地利的《隐墙》,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其影视改编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Top1 日本 - 青木新门《纳棺夫日记》
这本书于2008年被改编成电影《入殓师》,荣获第81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至今被收录在豆瓣电影TOP250的第109位,评分高达8.9分。电影治愈了一大帮人,书也同样是。
作者大学辍学后经营酒吧,但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后在报纸上偶然看到招聘启事,就这样成了入殓师,并且一做就是四十余年。
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写成日记,后整理成书,便是这本澄澈旷达的《纳棺夫日记》。
入行后他发现殡仪馆的社会地位很低,从事纳棺或者操作焚尸炉职类工作的人也被人嫌恶。
从事这一行的人也没有正视这份工作的本质,甚至只是把它看成是完成一桩活计。
作者犀利地发现这一切都是源于我们对死亡的忌讳,“把死视为应该忌讳的丑恶,赋予生以绝对价值,这种价值观的不幸在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死,因而必须面对这个令人绝望的矛盾。”
读完全书,不仅会被作者的诚挚旷达所感动,也被他对于生死近乎哲学式的思考所启发,正如其中一位读者来信所说,这是一本诠释“生命”的教科书,告诉我们,跟宇宙时间相比,人生不过一瞬间,而这一瞬却是如此宝贵,如此不可思议。
“有人认为所谓开悟就是准备好了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从容地死去,这其实是错误的。真正的开悟,是在任何情形下都能从容地活着。”这句话就很好地解释了作者的心境,也为我们提供了对生命的新思考。
Top2 日本 - 叶真中显《绝叫》
这本书于2019年被改编成4集迷你剧,豆瓣评分8.2分,非常优秀。读到这本书的时候也觉得非常适合影视化改编。悬疑推理类型本书就自带流量,受众很广。
当脚踏实地的地不再坚实并且摇摇欲坠,每一颗沙砾都会成为下坠的重力,粗粝不堪的人性会以无法想象的速度崩坏。
有一句书评是这样写的:“只希望普通女孩子能读到这本书,别再犯她一系列的错。希望年轻的父母读到这本书,保护更多的孩子健康成长。”
这个崩坏的主人公铃木阳子,几乎从出生就开始了她的悲剧生活。
“其实,我比较想要男孩子。”也就是——“我根本不想要女孩,不想要你。”妈妈从她出生时就说了这句话,此后的四十年妈妈就一直在奉行这一点——不想要她。那句话烙印在她心里。
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就像是寄人篱下,家是牢笼,而非避风港。她开始嫉妒被妈妈无条件溺爱与偏袒的弟弟,得知他遭遇校园霸凌,阳子竟感到大快人心。
而死不认错的家庭权威的妈妈,竟然轻易屈服于爸爸的暴力之下,让她感到不寒而栗。但是也直接影响了她对弱者与强者的想象。
她随波逐流,逆来顺受,甘于平凡,也认定自己逃不过命运的安排。
这一切,形成了她崩坏的基点。
是的,阳子的原生家庭造成了她的性格缺陷——逆来顺受,随波逐流。令人窒息的家庭环境让她无法体会人类正常的情感;母亲看似强大实则弱小并且以自我为中心的麻痹,让她无法学会分辨是非;重男轻女的父母几乎无法再给她分享一点点爱,导致她极度缺爱。
如果说她的原生家庭造成了她无法弥合的性格缺陷,那么她的性格缺陷就是造成她坠落的根由。
对于阳子的命运,外力也起了很大作用。
引起她生命重大转折点的那些人如婚内出轨的渣男、职场PUA的上司、暴力相向的牛郎、犯罪分子神代,这些都是幕后推手……
这本书三线叙事,一条是女警绫乃接到报案,一具女尸死于出租屋内,旁边还有十余只猫尸,然后展开调查。
第二条是阳子的四十余年人生经历。
第三条便是像便签一样插在章节末尾的犯罪嫌疑人的供词。
三条线最终交汇,形成一个整体。
作为一本推理小说,细节铺垫是十分常见的,我们会带着各种疑问一直读下去。卖金鱼的六指大叔与后面引她入应召界的经理,金鱼被猫吃掉与死在出租屋的女尸被猫啃食,前期的家不是避风港与后面Miss violet打造的避风港,应召女怀孕并给孩子取名为“宇宙”与后面报纸上的名为“宇宙”的小孩被妈妈虐待致死……当发现这些草蛇灰线,读者会被带入情境,不读完不罢休。
合上书,我忍不住想,好像我们每一个人,都为这出悲剧添砖加瓦。避而不谈的老师,事不关己的门卫,猫哭耗子的邻居……每一个看似没有交集的人,都是一只只把她往下拉的隐形的手,力度不大却有着足够的杀伤力。而这些普通人,就好比生活中的我们,面对异样视而不见,悲剧发生选择遗忘,无法逃避就自我催眠……
平庸者的崩坏是野兽的绝叫。但愿我们能够听到这个绝叫,并且时刻警醒自己,能让我们不坠落的,永远是理智的选择与受到约束的自由。
Top3 奥地利 - 玛尔伦·豪斯霍费尔《隐墙》
《隐墙》是玛尔伦·豪斯霍费尔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自1963年首次出版以来,被视为20世纪德语文学经典之一,对许多作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同名电影于2012年上映,豆瓣评分7.3分,虽然分数不高,但导演还是多少抓住了原著的核心。
这本书以第一人称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主角就一个人和几只动物,要改编成广受观众喜爱的电影确实难度很大。
故事的主人公跟表姐和表姐夫去森林小屋度假,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发现表姐夫妇失踪了,她想出去寻找,却被一堵透明的看不见的墙壁挡住了去路,她不停地走,发现墙壁对面的人类和动物都石化了,而她被隔绝在这边,没有出路。表姐夫留下的猎犬“猞俐”成了她唯一的伙伴。
令人绝望的出不去的森林带给她的是恐惧和无助,但是她抱着会有人来救她的幻想,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并寻找生存的办法。
一头奶牛突然出现在她的生活里,接着是老猫,“我是这头奶牛的主人和囚犯,但即使我不想要它,我也不可能抛弃它,它正指望着我。”就是这样,她慢慢在森林里生存了下来,不停地劳作,与动物为伴,见证动物们的繁衍与死亡,一过就是两年半,并将一直下去。
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她经历了蜕变,接受了森林的一切,接受了以前惧怕的夜晚,接受了以前难以忍受的孤独。她变得松弛,安心地忘记身为女人的意识,最终不再想着能出去,并且摆脱了自己的过去,适应一种新的秩序。
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整个故事,让读者不自觉地沉浸其中,关心主人公的命运。隐墙让她与世隔绝,让她不得不在墙的这边生存下来,每天强迫自己劳动,这样才不至于发疯,同时伴随着孤独和恐惧,幸好有动物们的陪伴。我们很渴望看到她如何消解这些可怕的情绪困扰,也很想看到她是否最后逃离这里,这些都是文字的魅力——让读者恨不得一口气看完。
吃简餐,睡觉,打猎,种豆子,种土豆,开垦荒地,割草,养牛,给小猫喂食……每天都是这些重复的事情,但是每一次的讲述都带着不同的心境,可以看到主人公独处后的心境变化。刚开始她还一直试图掌握时间,“抓住人类的秩序,不肯放手”,到后面慢慢适应森林,不停地劳作,对糖分失去欲望,与动物越来越亲近,后面到达高山牧场,她认识了夜晚,没有了恐惧和回忆,感受到了真正的温柔,再到后面彻底适应新秩序,“不在人类中生活了”。
这是一本能够让人思考怎么做自己的书,作者通过近似喋喋不休的长句子来讲述一个人在独处时的心理变化,一步步引导读者进入情境,开始思考自己作为社会人的一生。对动物的平等态度、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人类中心的质疑、对现代文明的反思,都令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