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从口入:中西医眼中的“忌口”到底是什么?
病从口入:中西医眼中的“忌口”到底是什么?
“病从口入”这句古话提醒我们,饮食与健康息息相关。从中医到西医,不同的医学体系都强调了“忌口”的重要性。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解析“忌口”的科学依据,帮助您从源头上改善饮食习惯,守护身体健康。
中医的忌口
《黄帝内经》中记载着中医对于“忌口”的看法:“肝病禁辛、心病忌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在中医看来,如果饮食不当则会导致疾病复发。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对于忌口的理解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可分为因时忌口、因人忌口、因体质忌口这三种。
所谓“因时忌口”即是根据时令,来调整饮食。春夏多湿热,人体会阳气处于升发之时,脾胃的消化功能较弱,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和豆类,避免上火。秋季燥气当令,容易咳嗽,应当多吃滋阴补肺的食物,如梨、蜂蜜。冬天万物封藏,可多吃温热性食物如羊肉。
“因人忌口”较好理解,即是针对不同人群,制定饮食习惯。儿童消化功能较弱,应避免摄取难以消化的食物,多摄入优质蛋白质、矿物质。女性孕期则应注重食物营养的多样化,避免过咸、过甜的食物。老人肝脏功能下降,需忌生冷、硬度高的食物。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内热体质需要格外忌口一些温热性、燥热食物,以免上火、中风,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脑梗、心梗等危症。如虚寒体质者,则需要忌口生冷食物,以免出现脾胃虚寒,甚至呕吐眩晕等症。
西医的忌口
在多数人看来,忌口是中医的专利。事实上,西医虽然没有“忌口”一说,但依然沿用了“忌口”这一观念。从西医的角度来看,一个人身体健康时不需要忌口。然而如果身体不适时,则应忌食生冷、鱼肉蛋奶、甜食、海鲜等。这是因为身体不适时,食用动物蛋白等肉类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令病情反复,甚至同正在服用的药物产生对冲效果,抵消药效。
此外,“食物不耐受”也是西医对于“忌口”的另一种理解。为此,西医更研发了检测食物过敏的试剂,通过重视食物过敏原检测,来规避部分食物过敏。
总结小tips
总而言之,关于忌口,中西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的忌口贯穿在日常起居,而后者则在身体有症状时才有所讲究。建议大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调整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