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10A08VCJ00

苏东坡,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化史上熠熠生辉。他不仅是文学巨匠,更是美食家、政治家,其豁达的人生态度影响了无数人。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大宋顶流"的传奇人生。

说到苏东坡,那可是"大宋顶流"、国民级的超级大IP,每个中国人的童年记忆里都少不了他的诗词。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余光中先生曾说:"我如果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一起,他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跟这个杜甫在一起呢,他太苦哈哈了,恐怕太严肃;可是苏东坡他就很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苏东坡的有趣是公认的。"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用来形容苏东坡再合适不过。他拥有着一个充满趣味的灵魂,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发现生活的美好与诗意。苏东坡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流放,但这些挫折并未使他消沉。相反,他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融入到了日常的点滴之中,尤其是对于美食的追求。

对于苏东坡而言,美食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方式,更是调节心情、感受生活乐趣的重要途径。与‌苏东坡相关的菜品种竟有十多种,包括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鱼等。其中东坡肉可算得上流传最广的了,这道菜色泽红亮,味道醇厚,肥而不腻,成为了中华美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这道菜是怎么来的呢?

1077年四月,苏东坡抵达江苏徐州,任太守。到任还不到三个月,就摊上黄河决口。与洪水奋战了七十多个日日夜夜,保住了城池。老百姓为了感激这位与城共亡、指挥有方的好太守,纷纷杀猪宰羊,前来慰问。苏东坡实在推辞不掉,只好接受下来,然后在他的指点下烧成大块红烧肉,回赠前来慰问和参与抗洪的百姓。百姓对这酥香美味、肥而不腻的大肉,赞不绝口,起名为"回赠肉",这就是"东坡肉"的雏形。

后来,在黄州他吃不起羊肉,他就吃价格低廉、很少有人问津的猪肉,他研究猪肉的烹饪方法,并写下《猪肉颂》。

在杭州二次任职期间,也曾多次烹制这道菜。因疏浚西湖有功,百姓抬酒担肉以示感谢,苏轼便命家人将这些肉与酒一同烧制,结果更加酥香味美,从此"东坡肉"之名不胫而走,流传至今。

除了东坡肉,苏东坡还很爱荔枝。在被贬谪到岭南期间,他发现了当地荔枝的独特风味,于是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表达了对这个地方的喜爱之情。即使身处偏远之地,他也能够以乐观的心态去适应新环境,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官越做越小,人越贬越远

苏东坡善于发现各地美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原因居然是贬官!苏东坡这一生,66年里有40年都是个"公务员"。官是越做越小,人是越贬越远。

《年少早识苏东坡》给苏东坡的从政生涯来了个大揭秘,补全了这块历史拼图,让大家看到一个"立体"的苏东坡。这下,你是不是对这位"全能型"的苏东坡有了新的认识呢?

苏东坡是公职人员的楷模吗?

作者汪维宏的回答是肯定的。

苏东坡一生清正廉洁,秉承"民贵君轻"的从政理念,始终以民为本。他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为了天下苍生和江山社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王安石将差役法改为免役法时,苏东坡是坚定的反对派。但经过若干年地方工作历练后,他发现差役免役各有利弊,且差役法已成为地方官吏谋利的恶法。因此当司马光执政,将免役法改回差役法时,他又反对,还和司马光搞得不愉快,因此得罪了司马光的弟子。陆游曾这样评价苏东坡:"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儿童福利院,在杭州开设我国第一家公立医院……

"大宋顶流"是如何炼成的?

人人都爱苏东坡,可不光只是爱他的诗词,也爱他豁达的人生态度和人间烟火气。

在苏东坡的少年时期,也曾有过调皮捣蛋的时光,玩泥巴、爬树、掏鸟蛋……

苏东坡的非凡成就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少年时期的立志,是他成长路上的"加速器"。"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少年有奇志,欲和南风琴"……从苏东坡的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到,小小少年有大大的追求。

有了远大的志向,还得付诸实践。苏东坡是个行动派,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学习都非常勤奋。苏东坡曾写道:"少年辛苦真食蓼,老境安闲如啖蔗。"少年时期的求学之路如同吃的那个又辣又苦的蓼草一样,那么吃过这个苦头以后,人到了老年就可以像啃这个甘蔗一样又香又甜。

少年时期的学习场景苏东坡记忆犹新。他到了六十几岁被贬到海南儋州,一天夜里,他梦中做到了父亲布置的学习任务还没完成。一会父亲回来就要检查自己的功课,怎么办呢?紧张得就像咬了鱼钩的鱼儿一样。

年少早识苏东坡,莫愁前路无知己

"少不读苏东坡,老不读辛弃疾",这句老话听起来挺有道理,但其实对苏东坡来说有点"冤枉"。苏东坡那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看似让人想"躺平",但实际上,他面对逆境依然能保持从容和豁达。

苏东坡从不逃避现实和责任,他的"超然物外"是一种自适的智慧。学习苏东坡不是放弃奋斗,而是要在奋斗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年少正是读苏东坡的好时机,看看他如何从眉山少年成长为"大宋顶流",文学、思想、做官样样做得出彩;学学他那面对生活的潇洒自如,同时也不失拼搏的勇气。

为了让《年少早识苏东坡》更适合少年阅读,编辑和设计团队可是下足了功夫,生僻字注音、地名注释,这些小细节统统考虑到,让阅读之路畅通无阻。

书中还有历史场景插画,这些插画不仅让文本内容丰富多彩,还让读者亲临其境,对苏东坡的生平和时代背景理解得更透彻。

作者汪维宏曾当过老师,对青少年的阅读体验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在文字上既保留了挑战性,又兼顾了语感和节奏感,读起来既顺口又富有韵律。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体现了作者对青少年阅读习惯的深刻洞察和尊重。

为什么要早一点认识、了解苏东坡呢?因为苏东坡是我们绕不开的一个话题、绕不开的一个人物,他的作品也是我们绕不开的一个经典,他的精神也会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和我们的心灵相呼应。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可以从他的积极向上、他的乐观、他的豁达中得到慰藉。

《年少早识苏东坡》是一扇窗,让我们窥见苏东坡那波澜壮阔的一生。从他家族的诗书传承,到他幼年时的勤奋学习,再到他初涉官场的风华正茂,还细致地描绘了他在政治漩涡中的起伏与挣扎。不仅如此,它还记录了苏东坡如何走一路写一路。每一处风景,每一段感悟,都是他生命旅程的鲜活印记。这本书是青少年认识苏东坡的最初读本,愿它能够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

看眉山少年到"大宋顶流"的成长之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