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与PAM的投加方法及絮凝效果判断
PAC与PAM的投加方法及絮凝效果判断
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是污水处理和水质净化中常用的两种絮凝剂。本文详细介绍了它们的特性、应用领域、投加方法以及絮凝效果判断方式,旨在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提供全面且实用的操作指导。
什么是聚合氯化铝(PAC)
聚合氯化铝(PAC)是一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其化学式为 [Al₂(OH)ₙCl₆₋ₙ]ₘ,是介于氯化铝和氢氧化铝之间的水解产物。它通过羟基架桥聚合作用形成多核络合物,具有较强的电中和及吸附架桥能力。
聚合氯化铝(PAC)的性能特点
PAC具有快速的混凝沉淀效果,能在短时间内使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等杂质脱稳聚集。适用的pH范围较宽,一般在5-9之间均有良好效果,相比传统的铝盐絮凝剂,对原水pH的波动适应性更强。它形成的矾花大而密实,沉降速度快,能有效降低处理后水的浊度。
聚合氯化铝(PAC)的应用领域
在自来水厂的原水净化中广泛应用,去除水中泥沙、藻类、有机物等杂质,保障饮用水的清澈与安全。工业废水处理方面,对于矿业废水、印染废水、造纸废水等含有大量悬浮物和胶体的废水,PAC能起到很好的预处理作用,降低后续处理难度。在城市污水的一级强化处理中,也是常用的絮凝剂,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
什么是聚丙烯酰胺(PAM)
聚丙烯酰胺(PAM)是一种有机高分子聚合物,按离子特性可分为非离子型、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其分子链很长,含有大量的酰胺基,通过酰胺基的活性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起到絮凝作用。
聚丙烯酰胺(PAM)的性能特点
PAM具有极强的吸附架桥能力,能将微小的悬浮颗粒连接成较大的絮体。不同离子型的PAM适用于不同性质的废水,阴离子型适用于偏碱性废水,阳离子型对带负电荷的胶体及悬浮物有特效,常用于污泥脱水处理;非离子型则在中性环境下表现较好,适应性较广。PAM的絮凝效果受水温、水质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小,但用量过多时易导致水体黏稠,影响后续处理。
聚丙烯酰胺(PAM)的应用领域
在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脱水环节,阳离子PAM作为污泥调质剂,能大幅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能,降低污泥含水率,便于后续处置。石油开采中,用于钻井泥浆的处理,调节泥浆性能,防止井壁坍塌,提高采收率。在造纸工业,可作为纸张增强剂、助留剂,提高纸张质量,减少原材料流失。
PAC的投加方法及注意事项
投加方法
- 溶解:将PAC固体产品按一定比例(通常为10%-30%)溶解于清水中,用搅拌器缓慢搅拌,水温控制在20-30℃为宜,以确保充分溶解,避免出现结块现象,溶解时间一般为30-60分钟。
- 投加:采用计量泵或重力投加方式,将溶解好的PAC溶液投加到待处理水中。投加点一般选择在快速搅拌装置前,使PAC能迅速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与水中杂质充分接触。对于流量较大的水处理系统,可多点投加,以保证混凝效果均匀。
注意事项
- 储存:PAC应储存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受潮结块,因为结块后的PAC溶解困难,会影响使用效果。
- 保质期:一般为1-2年,过期产品应先进行小试确认效果后再使用。
- 投加量:投加量需根据原水水质、水温、pH等因素通过小试确定。一般来说,原水浊度越高,所需PAC投加量越大,但过量投加会导致水质发浑,增加处理成本,甚至可能引起水中铝离子超标。
PAM的投加方法及注意事项
投加方法
- 溶解:PAM溶解时需注意控制浓度,一般为0.1%-0.5%,使用常温清水缓慢搅拌溶解,搅拌速度不宜过快,防止分子链断裂,溶解时间约1-2小时。由于PAM溶液的黏度随浓度升高而增大,高浓度溶解时易出现“鱼眼”状不溶物,影响使用。
- 投加:PAM溶液应在PAC投加并充分反应后投加,通常在絮凝反应后期,即絮体初步形成后,投加点位于沉淀池入口附近。采用计量泵精确投加,且要保证连续、均匀投加,避免冲击式投加导致絮凝效果恶化。
注意事项
- 储存:PAM干粉易吸潮结块,应密封储存在阴凉、干燥处,保质期约为2年。溶液型PAM保存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周,且要避免暴晒和高温环境,防止降解失效。
- 选型:务必根据废水性质正确选择PAM的离子类型,否则不仅絮凝效果差,还可能造成水质恶化。例如,在处理含重金属离子的酸性废水时,若选用阴离子型PAM,可能无法有效絮凝,还会使重金属离子释放回水中。
PAC和PAM的絮凝效果判断
- 目视观察
- 絮体形态:良好的絮凝效果下,絮体应大小均匀、结构密实、沉降速度快。若絮体细小、松散,不易沉降,说明絮凝剂投加量不足或选型不当;若絮体过大呈块状,可能是投加过量。
- 水的清澈度:处理后的上清液应清澈透明,无明显浑浊、悬浮物或胶体颗粒。若上清液仍浑浊,需调整絮凝剂投加量或工艺参数。
- 实验室检测
- 浊度测定:采用浊度仪测量处理前后水的浊度,是最直观反映絮凝效果的指标之一。一般要求处理后水的浊度达到排放标准或后续处理工艺的进水要求,如自来水厂出水浊度通常需控制在1NTU以下,工业废水处理后浊度依行业标准而定。
- 悬浮物含量:通过重量法或浊度-悬浮物含量换算关系,测定水中悬浮物含量,其值应显著降低,表明絮凝沉淀有效去除了水中的悬浮杂质。
效果项 | 仅投加PAC | PAC+PAM |
---|---|---|
絮体细小,但独立而均匀 | 投加量合适 | PAC和PAM投加比例不合适,需调整投加比例,常见于PAC投加不足 |
絮体粗大,间歇水浑浊 | PAC投加过量 | PAM投加不足 |
絮体粗大,间歇水清澈 | 投加量合适 | 投加比例合适 |
絮体有挂烧杯壁现象 | 不可见 | PAM投加过量 |
液面浮渣 | 不可见 | PAC投加过量 |
沉淀物粗大,上清液清澈 | 投加量合适 | 投加比例合适 |
沉淀物粗大,上清液浑浊 | 可能PAC投加不足 | PAM投加不足或PAC与PAM投加比例不合适 |
沉淀物细小,上清液清澈 | 投加量合适 | 投加比例合适 |
沉淀物细小,上清液浑浊 | PAC投加不足 | PAM投加不足 |
综上所述,正确掌握PAC与PAM的特性、投加方法及絮凝效果判断手段,是保障水处理工艺高效运行的关键。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具体水质情况,不断优化投加方案,以实现最佳的处理效果,降低运行成本,为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