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长安汽车引领激光雷达下探至10万元级车型,重塑智能驾驶行业格局

创作时间:
2025-03-24 05:31:1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长安汽车引领激光雷达下探至10万元级车型,重塑智能驾驶行业格局

引用
什么值得买
1.
https://post.smzdm.com/p/ak3px7wr/

激光雷达作为高阶智能驾驶的核心传感器,长期以来被视为中高端车型的专属配置。这一局面正在被长安汽车打破。在2月9日的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长安汽车宣布:2024年8月起,10万元级别车型将搭载激光雷达,AEB避撞速度提升至135km/h,并推出三套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这一决策不仅改写了智能驾驶硬件的价格体系,更直接冲击了行业技术路线竞争的底层逻辑。

成本控制是激光雷达下探的核心突破点。长安通过与速腾聚创联合开发的M3平台激光雷达,将单颗成本压缩至1200元,仅为2022年价格的1/10。这得益于半导体工艺的革新——传统分立式架构需要200+元器件,而芯片化设计通过集成收发模组,将元器件数量缩减80%。在发射端,905nm VCSEL激光器阵列采用晶圆级键合技术,使单位通道成本下降60%;接收端SPAD阵列与ASIC芯片的3D堆叠,将信号处理效率提升3倍。这种技术迭代使激光雷达量产成本曲线呈现陡峭下降趋势,2022-2024年复合降幅达67%。

技术参数的突破同样引人注目。搭载自研天枢智脑2.0系统,算力提升至256TOPS,可同步处理激光雷达点云(每秒120万点)、摄像头图像(800万像素@30fps)和毫米波雷达信号(4D成像)的三重数据流。在极端场景处理能力上,系统新增20种中国路况专项优化,包括外卖电动车变道预判(识别准确率98.7%)、行人鬼探头响应(0.3秒决策延迟),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40%。夜间场景下,激光雷达在200米外可识别5%反射率物体,相较纯视觉方案探测距离延长3倍。

市场策略的差异化布局尤为关键。长安在深蓝品牌推出三级智驾方案:DEEPAL AD PRO(15.19万起)采用1颗激光雷达+5摄像头+5毫米波雷达,实现高速NOA;华为乾崑ADS SE(16.39万起)增加至2颗激光雷达,支持城区领航;顶配ADS 3.0版本搭载3颗激光雷达,支持无图智驾。这种梯度配置使硬件成本占比控制在整车BOM的2%-5%,相较蔚来ET7的8.7%更具成本优势。值得关注的是,长安计划通过OTA实现功能分阶段解锁,用户可随软件迭代逐步激活更高阶能力,这种"硬件预埋+服务订阅"的模式或将重塑智能汽车的商业模式。

行业生态的联动效应正在显现。长安与华为、宁德时代等组建的"中国智驾合伙人"联盟,构建了从感知硬件(激光雷达)、计算平台(MDC 810)、到能源系统(金钟罩固态电池)的全栈能力。在数据闭环方面,预计到2025年,长安智驾车辆每日将产生5PB真实路况数据,这些数据反哺算法训练的效率提升30%。这种协同效应使长安在L3级自动驾驶研发周期压缩至18个月,较行业平均缩短6个月。

市场格局面临重构。目前15-20万元价位区间智驾渗透率不足12%,长安的入局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对比竞品,埃安RT智驾版(15.58万)采用单激光雷达+扭力梁悬架,而深蓝S07智驾版(16.99万)配备双激光雷达+多连杆独立悬架,在硬件配置和驾控体验上形成代差优势。资本市场的反应已现端倪:激光雷达概念股周涨幅超15%,上游光学元件厂商扩产计划普遍提升50%以上。据申万宏源测算,激光雷达单价降至千元级后,2025年国内搭载量有望突破500万颗,渗透率从当前4.3%跃升至27%。

技术路线的竞争进入新阶段。纯视觉方案代表企业特斯拉FSD入华在即,其硬件成本仅需激光雷达方案的1/5。长安选择"视觉+激光雷达"融合路线,在BEV+Transformer架构基础上,通过激光雷达点云数据优化占用网络(Occupancy Network)的3D重建精度,使障碍物轮廓识别误差从纯视觉的±15cm缩减至±3cm。这种技术选择虽增加硬件成本,但降低了算法开发难度,更适合中国复杂的道路环境。实际道路测试数据显示,融合方案在雨雾天气下的接管率比纯视觉低72%。

商业模式的创新正在萌芽。长安提出"硬件可升级"概念,SDA平台车型支持激光雷达模组插拔更换。这意味着用户可在车辆生命周期内分阶段升级感知硬件,例如从128线升级到300线雷达,而不必更换整车。这种设计延长了智能汽车的价值周期,预计可使车辆残值率提升8-10个百分点。在数据变现方面,长安计划开放感知数据接口,第三方开发者可基于实时道路信息开发应用,形成类似智能手机的生态体系。

供应链体系的重构同样值得关注。激光雷达厂商的毛利率已从2021年的35%压缩至当前的18%,行业洗牌加速。头部企业开始向机器人、智慧城市等领域延伸,速腾聚创机器人业务毛利率达34.6%,是其车载业务的2.4倍。这种多元化布局反过来又促进了车载激光雷达的规模效应,形成"技术共生"的产业生态。在制造端,长安重庆工厂引入AI质检系统,使激光雷达标定效率提升40%,安装精度达到±0.1mm,良品率从92%提升至99.5%。

消费者认知的转变成为关键变量。J.D. Power调研显示,中国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支付意愿中位数从2022年的8000元提升至2024年的1.5万元。但10万元级用户对智驾功能的实际使用率仍存在疑问,长安通过"场景化体验营销"破解这一难题:在4S店设置极端场景模拟器,让消费者亲身体验135km/h AEB刹停、夜间鬼探头避让等场景。这种体验式营销使深蓝S07试驾转化率提升至38%,远超行业平均的22%。

法规环境的突破提供新机遇。中国L3级自动驾驶准入标准即将落地,政策明确要求"系统责任事故中车企承担主要责任"。长安的应对策略是建立"影子模式"数据采集系统,在L2+阶段积累超过1亿公里的接管数据,用于训练L3系统的决策可靠性。在功能安全层面,天枢智驾系统通过ASIL-D认证,采用双冗余架构设计,关键控制指令的传输延迟小于10ms,达到航空级标准。

基础设施的协同进化不容忽视。长安与四维图新合作部署"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在重庆建成100公里智能网联道路。路侧单元(RSU)每200米部署一组,与车载激光雷达形成协同感知,将盲区预警距离从50米延伸至300米。这种车路协同使单车智能的感知成本降低30%,为激光雷达的普惠化提供新思路。

全球产业格局因此生变。大陆集团宣布将激光雷达产线转移至中国,博世调整技术路线加大对固态激光雷达的投入。这场由中国车企主导的技术革命,正在改写全球汽车零部件的价值分配。咨询公司罗兰贝格预测,到2028年,中国将占据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份额的65%,形成从芯片设计、光学部件到整机集成的完整产业链。

在这场智能驾驶的平民化浪潮中,技术演进与商业逻辑正在形成新的平衡点。当激光雷达不再是区分车辆等级的符号,当算法能力成为真正的竞争力标尺,汽车产业的竞争维度正在发生本质改变。长安的这次战略突进,或许正是这场变革的临界点事件。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