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它犹如阅读楚国历史!一起了解鄂君启金节背后的故事
阅读它犹如阅读楚国历史!一起了解鄂君启金节背后的故事
鄂君启金节是战国时期楚怀王颁发给其子启的免税通行证,1957年出土于安徽淮南。这套金节共5件,其中车节3件,舟节2件,每件铭文都记载了从"鄂"到"郢"的水陆交通路线、车辆船只调配等信息,是研究楚国历史和文化的珍贵文物。
武王墩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高新区三和镇武王墩自然村南,距楚国寿春城遗址约15公里。“寿春”是楚国最后的都城,曾出土国宝文物“鄂君启金节”,通篇错金文字,记载了楚国山河城池和商贸细节,阅读它,就是在阅读楚国八百年历史。
我国古代的“节”,从形制看,有虎形、马形、龙形、竹节形。早期的节用剖开的竹子制成,后来虽用青铜铸造,仍多采用竹节的形状。
这套鄂君启金节,到目前共发现5件,其中车节3件,舟节2件,是战国楚怀王颁发给他的儿子启,用于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启的封地在鄂,所以称为鄂君。
安徽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程露:我们现在定的名称其实是叫“鄂君启金节”,是因为它铭文上是明确提到它是楚怀王为鄂君启作铸金节。
竹节为形,铜绿为底,通篇铭文采用错金工艺,再加上个别字使用重文、合文的书写方式,铭文布局整齐有序,让它看起来既优美灵动又典雅庄重。
安徽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程露:比方说“王命”,那个“命”下面是有两个小横杠的,就像我们现在有时候也打两个小点,它代表一个省略,这个就是重文。“一车”,这个“一”跟“车”,是写在一起就是当成一个字,但它其实代表的也是两个字,这叫合文。在铸造之前肯定是经过反复的计算,所以才能保证它的书写非常整齐。
专家介绍,每件舟节有铭文164字,每件车节有148字。记录了从“鄂”到“郢”的水陆交通路线、车辆船只调配等信息,水路范围涉及现在的汉水、长江、湘江、沅水、澧水等。陆路范围涉及现在的河南南部和安徽、湖北等地。金节赋予了鄂君在水陆运输货物时免税的权利。
安徽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程露:它的信息量非常丰富,包括楚国的繁荣的贸易,非常发达的交通网络,甚至它的关税制度,方方面面的都有涉及。
专家介绍,按照铭文记载,鄂君启金节,颁发的时间是楚怀王七年,也就是考烈王祖父时期。此时,楚国都城位于郢,即湖北纪南城。随着秦国东侵,公元前278年,考烈王之父顷襄王迁都到陈,史称陈郢,即现在的河南淮阳一带。到了公元前241年,考烈王最后一次迁都至寿春,史称寿郢,即现在的安徽寿县。
湖北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尹弘兵:从(楚)武王开始,不管迁到哪里,楚都,都得称郢。这叫地随人迁。地名一定随着人群的迁徙而移动的,他就把原来的地名带到新的地方,这本身就是一种家国情怀。
地名随人迁,物也可以随人迁。而鄂君启金节,就于1957年出土自寿县,鄂君启金节的流转,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跟楚都频迁密切相关。
湖北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尹弘兵:是不是在这个过程中间,鄂君也迁徙到了寿县,是有可能的,所以鄂君启(金)节也因此在寿县附近出土。
安徽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程露:当时应该是护堤的一个工程,进行挖土塘的时候发现了,学者研究就说有可能就是一种窖藏的形式,是不是楚国贵族在迁往寿县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个埋藏。
据介绍,鄂君启金节因十分罕见,现在被安徽博物院列为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