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燃料电池市场趋势展望及2024年总结分析
2025年中国燃料电池市场趋势展望及2024年总结分析
2025年燃料电池行业趋势展望
氢车发展现状与挑战
在氢车领域,据势银(TrendBank)统计,截至当前国内氢车保有量达到2.82万辆,相较于《中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5年5万辆的目标,仅完成了56.4%,且剩余时间已不足一年。由于2024年销量下滑,不及预期,行业内对2025年氢车市场普遍持保守态度。目前示范城市群的氢车在线率在25%左右,加氢站在线率在40%左右。虽然氢车成本持续下降,但氢源端和储运端的问题仍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政策影响与市场预期
"示范城市群"概念弱化,增长空间十分有限。目前北京、上海城市群补贴订单基本分完,后续国补订单不会再有,城市群鼓励作用后续0;后续氢车有多少量,取决于其他示范城市群,以及非示范城市当地政府的意志和环境,因此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可以预期的是,2025年氢车的上牌量将远少于2024年。燃料电池示范补贴政策截至到25年9月,目前燃料电池仍处于市场化初期,叠加宏观经济形势疲软,部分企业趋于保守,采取观望态度。“以奖代补”政策已被证明未能解决氢车发展的系统性问题。后续政策会如何发力较为关键,可以说,未来氢车的命运如何,将取决于后续是否能出台符合氢车产业发展规律的政策。
新兴应用场景机遇
在中短期内,燃料电池在低空经济、机器狗、电车移动充电设备等领域有望迎来发展机遇。这些领域具有个体小、对基础设施要求相对较低、路线相对固定的特点。
低空经济领域:2024年1月《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的出台,标志着低空经济产业进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同年3月,低空经济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多家企业布局氢无人机领域,围绕技术提升和应用场景两大切入点展开创新。氢无人机在跨区域物流运输等需要长续航的应用场景中具有明显优势。
机器狗领域:机器狗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场景适应性、高负载性和高稳定性,应用场景覆盖军事、消防、巡检、安全巡逻、家庭陪伴等场景,尤其在军用机器人采购中具有优势。氢机器狗在复杂环境的物流搬运、军事、消防、巡检等需要长续航的领域具有应用潜力。骥翀旗下骥之翼氢能配套的国内首款氢燃料电池机器狗开展续航测试,对比锂电机器狗,续航约4倍,里程超2倍,解决了机器狗续航时间短、难以满足高强度使用需求的难题。
电车移动充电设备:氢能移动充电设备具有多重优势,包括容量单元与功率单元解耦、采用能量密度更高的燃料电池、可升级为大功率系统、采用氢气作为供能原料、采用高压力储氢瓶等。势银(TrendBank)研究发现,当氢价降至50元/kg以下时,氢能移动充电即可实现与锂电移动充电平价。这为加氢端、燃料电池端等氢能产业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
新型电力及储能领域发展前景
在新型电力及储能领域,氢热电联供在商用场景具备推广意义,特别是在24小时供电保证的数据中心、医院等场景。氢能源在应急备用电源中的应用也展现出优势,移动式氢燃料电堆应急电源具有全天候、无限制发电、体积小、容量大、静音稳定供电等特点。氢能离网超充站利用氢电耦合技术,在用电低谷时将风、光电能等清洁能源制氢存储,在用电高峰时再通过氢燃料电池发电,以此实现电网削峰填谷。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的增加,氢储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应用场景,通过在电网负荷收到冲击时以氢储能形式缓解电网压力,实现跨季储能。
2024年中国燃料电池产业总结分析
市场数据概览
根据势银(TrendBank)统计数据,2024年燃料电池装机量为807.42MW,同比增长8.6%。然而,燃料电池汽车上牌销量为7131辆,同比减少6.8%。
企业竞争格局
从企业装机量来看,亿华通、重塑科技、国鸿氢能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其中,亿华通装机量第一,占比20.8%,重塑科技装机量第二,国鸿氢能装机量第三,TOP5企业市场集中度高达61.2%。亿华通主要配套冷链车、牵引车、自卸车、客车,系统主要为120kW;重塑科技主要涵盖牵引车、物流车车型,功率普遍偏高;国鸿氢能重点涉及牵引车、物流车及公交车领域,应用场景多元化发展。
从配套企业来看,2024年上牌的FCEV由亿华通、重塑科技、国氢科技、国鸿氢能、未势能源、锋源氢能、锐唯科技、华丰、荣程氢扬、捷氢科技、博世等58家企业配套。其中,亿华通配套数量位列第一,且占据配套企业的20.9%;重塑配套数量位列第二;国氢配套第三,TOP5企业市场集中度高达61.6%。亿华通全年落地燃料电池商用车1489辆,其中牵引车达到778辆,占比达52.2%。
车载储氢瓶市场
车载储氢瓶市场相对更为集中且格局稳定,CR3为76%。其中中材科技(苏州)以31%市占份额位列第一,奥扬科技、国富氢能、中集氢能、天海氢能等车载储氢瓶头部企业仍保持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从装车瓶瓶容积规格来看,随着牵引车、冷链物流车在应用端对续航需求的提升,385L、260L等大容积规格也逐渐成为主流装车规格。
车企竞争格局
从车辆生产企业来看,宇通集团常年霸榜、陕汽集团后来居上。全年上牌的FCEV来自宇通集团、陕汽集团、北汽福田、东风柳汽、美锦汽车、中国一汽、苏州金龙、飞驰汽车、福田欧辉、长沙中联、福田戴姆勒等62家车企。其中,宇通集团销量排名第一,成为全年销量榜首;陕汽集团排名第二;北汽福田排名第三。宇通集团销量达859辆,集中在河南地区,主要涵盖郑州、洛阳等地区,布局车型专注牵引车、专用车和冷链物流车领域。
使用城市分布
从使用城市看,全年上牌的7131辆燃料电池汽车在北京、上海、郑州、石家庄、天津、合肥、唐山、张家口、广州、安阳、佛山、重庆等57个城市投运。其中,北京市使用数量最多,达到1323辆,排名第一;上海市排名第二;郑州市排名第三。非示范城市推广显著,其中石家庄地区落地486辆氢能牵引车,均由陕汽和东风柳汽生产,亿华通和国鸿配套,助力国家交通领域的低碳高质量发展。同时,石家庄地区落地201辆由亿华通和华丰配套的冷链车,成为河北今年落地氢车最多城市。
根据势银(Trendbank)数据显示,非示范城市上半年上牌数量达2082辆,占比29.2%,已超越任一示范城市群占比,可见氢能车辆商业化进程效果显著。从示范城市群的角度来看,北京、上海、河北示范城市群投放车辆较为积极,占据25.6%、18.2%和17.7%,河南、广东二群均销量惨淡,投运车辆占比分别为11.0%和5.6%。具体原因各异,包括政策落地力度、产业链完善程度、基础设施能力以及牵头城市的协调能力等。
应用场景分析
从功能用途看,燃料电池牵引车为主,占比47.3%;燃料电池冷链物流车排名第二;燃料电池专用车排名第三。与2023年相比,今年牵引车、冷链物流车的占比都急剧增长,这也进一步说明燃料电池牵引车、冷链物流车经济性凸显,逐步进入商业化阶段,大众接受度正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