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槽症的临床管理:从病因到治疗方案
干槽症的临床管理:从病因到治疗方案
干槽症(dry socket,DS)是一类常见的拔牙术后并发症,又被称为牙槽骨骨炎。其最广泛使用的定义是由 Blum 提出的,他将其定义为拔牙部位内及周围的术后疼痛,拔牙后2至4天内疼痛加剧,并伴有牙槽窝内血凝块部分或全部崩解,伴有或不伴有口臭[1]。对于常规拔牙,发病率为 0.5% 至 7%;对于拔除阻生第三磨牙,发病率为 1% 至 37.5%[2]。
临床特征
- 剧烈疼痛(持续的搏动性疼痛会扩散到耳朵、太阳穴和颈部)
- 裸露的牙槽骨
- 食物残渣嵌塞
- 牙龈红肿,气味,明显压痛
- 出现在拔牙后2-4天
腐败型干槽症:腐臭味就是血凝块中纤维蛋白溶解的结果,这些血凝块大多来源于软组织出血,而不是牙槽窝骨壁出血;
非腐败型干槽症:由于牙槽窝内无血凝块形成,也就不存在纤维蛋白溶解,所以没有腐臭味。
病因
DS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多种因素都与 DS 风险增加有关,可能与感染、创伤、吸烟、解剖结构、女性口服避孕药,免疫系统缺陷性疾病、糖尿病以及免疫抑制剂、激素使用,既往DS等因素有关[3]。此外,一项使用宏基因组学研究DS牙槽窝内微生物组的研究表明,患有DS的患者可能携带独特而特异的微生物群,这表明细菌可能在DS的病因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Birn纤维蛋白溶解理论被广泛认为是主要机制。即局部纤溶增加导致牙槽内血凝块破裂,从而导致DS的发生[4],但导致纤溶的因素尚不明确,很多学者提出很多可能的发生机制,其中Birn 提出,牙槽窝的长期创伤或感染会增加骨内的局部炎症,从而触发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局部释放[5]。
预防措施
针对DS的高危因素,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 吸烟者:对于吸烟患者最好在拔牙操作前后1周尽量不要吸烟,这样既可以避免吸烟时口腔内负压导致的血凝块脱落,又可以保证拔牙窗口的愈合,最终收到避免干槽症发生的效果;
- 冠周炎:可以通过术前预防性服用抗生素,并在术前术后采用漱口水保持口腔卫生,良好的菌斑控制可以显著降低牙槽窝内细菌感染的概率,从而预防干槽症的发生;
- 拔牙创较大:第三磨牙拔除后骨腔较大、创口关闭不严血凝块易脱落而发生DS。因此采用软组织瓣的覆盖有利于预防,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可采用翻瓣法,将近中形成的三角瓣转移覆盖拔牙创面,起到了良好的隔离和封闭作用;
-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分为全身应用和局部应用。国内外研究都显示全身应用抗生素能够在一定程度的降低DS的发生,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但常规应用抗生素的利弊一直存在争议。也有研究不提倡预防性使用全身性抗生素,认为应保留用于有多次干槽症病史的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 PRF的应用:最近,有人提倡使用自体血小板浓缩物来改善术后愈合,尤其是富含血小板的纤维蛋白 (PRF) 。PRF 是第二代血小板浓缩物,通过离心自体血从血浆中提取,产生含有血小板、白细胞和生长因子浓度的纤维蛋白基质。
处理办法
经典的临床处理办法是彻底清创,生理盐水/氯己定冲洗,务必将腐败感染物质从牙槽窝表面洗去,可局部应用碘甘油等消毒防腐制剂,也可填塞碘仿纱。近些年,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处理办法:
腐败型干槽症的处理方法:
局部麻醉后用3%过氧化氢溶液棉球反复擦拭去除腐败坏死物质,直至牙槽窝清洁、干净无臭味(不要用刮匙搔刮牙槽骨壁),用生理盐水冲洗牙槽窝后将碘仿纱条(含丁香油丁卡因)依次叠列严密填满牙槽窝10d,为避免纱条松脱可缝合两侧牙龈去除碘仿纱条。
非腐败型干槽症的处理方法:
局部麻醉下用生理盐水冲洗牙槽窝,用棉球蘸干牙槽窝后填入蘸取少量丁香油的碘仿纱条或治疗干槽症的可吸收膏剂即可[6]
除此以外,也有证据表明利用PRF、低能量激光疗法(low-level laser therapy,LLLT)等辅助手段有助于更快治愈干槽症、缓解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 Blum IR. Contemporary views on dry socket (alveolar osteitis): a clinical appraisal of standardization, aetio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a critical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2002;31(3):309-17.
[2] Daly BJ, Sharif MO, Jones K, Worthington HV, Beattie A. Local interven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lveolar osteitis (dry socket).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22;9(9):CD006968. Published 2022 Sep 26.
[3] Cardoso RB, Soto VC, Gonçalves RC, Pedroso AM, Jabur RD, Bortoluzzi MC. Prevalence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ry socket following routine dental extractions. Med Oral Patol Oral Cir Bucal. 2024;29(3):e408-e415. Published 2024 May 1. doi:10.4317/medoral.26391
[4] Birn H.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fibrinolytic alveolitis ('dry sock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urgery 1973;2(5):211-63.
[5] Blum IR. Contemporary views on dry socket (alveolar osteitis): a clinical appraisal of standardization, aetio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a critical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2002;31(3):309-17.
[6]胡开进. 口腔外科门诊手术操作规范[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