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咨询指导服务的法律解读
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咨询指导服务的法律解读
2024年高考志愿填报工作已经启动,教育部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工作。近日,某机构推出价格分别为11999元、17999元两档的“2024届志愿填报”服务,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针对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高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谨慎对待市面上的各类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切勿轻信“高价”指导咨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志愿填报风险。
围绕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咨询服务,从法律层面上进行解读。
教育咨询服务机构,在法律框架上开展商业性活动,并不违法
教育咨询服务是一种专门为教育领域提供专业建议和指导的服务。其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志愿填报指导服务也属于合法的开展业务之一。
- 咨询机构所提供的是教育咨询类服务
咨询服务是指专门提供专业知识和意见,以帮助个人、组织解决面临的问题或提供支持的行为。在法律属性上,咨询服务合同属于民事合同,包括明确的双方意愿、合同的目的和范围、合同期限、报酬及支付方式、违约责任、保密义务等要素。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五条的规定,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依法成立的合同,仅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 以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服务为内容的合同一般属于服务合同
服务合同是指由一方根据要求完成服务产品或者行为,另一方接受并给付相应服务费的合同。鉴于服务合同在《民法典》合同编中没有明确规定,属于无名合同。因一些服务行业需要特殊资质、准入许可等。因此在该类案件纠纷中,对合同性质和效力的界定及法律适用十分重要,
在服务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有约定的应按照约定,在约定不明或者理解不同时,对于双方履约情况的认定就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如果机构没有明确表示承诺,而仅是提供咨询意见,很难认定'被欺骗’,更难用法律手段介入要求退费。此时,无论是参照适用一般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化规范,还是判断当事人订立合同的预期和目的,均存在模糊。
贩卖“焦虑”,过度营销,合法吗?
营销是一种推广产品或服务、实现销售目标的活动。通常来说,合法的营销活动应当在遵循法律的前提下进行。我国法律对于营销活动都有一定的规范和限制,旨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市场秩序。
渲染焦虑过度营销的实质
因焦虑能够驱动消费的心理特点,某些咨询机关刻意渲染焦虑氛围,从而驱动学生家长购买咨询服务,这种营销手段,包括渲染恐惧、夸大问题的严重性等等,推销服务的话术中“落榜”、“退档”、“专业差”等词使得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家长感受到了压力,从而会在整个志愿填报咨询服务行业中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会进一步增强教育行业的商业化趋势,将学生的学习成长置于经济利益之下,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不道德和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
对于过度营销所构设的“消费陷阱”,本质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对家长学生在人性弱点上的营销行为,而被收割智商税,并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考志愿填报本质上就是一门信息差生意。
教育咨询付费服务的法律界定:
在法律框架内的营销策略,不被法律所禁止。而对于过度营销的行为,只有具备明确的法律规定。比如,虚假宣传、误导性广告、价格欺诈等行为时,才可能构成违法行为。
存在以下行为特征时,就不仅仅属于智商税范围,而是逾越了法律边界,涉嫌违法行为。
- 有偿志愿填报服务,须取得法律规定的市场准入
若本身不具有相应的从事市场经营的主体资质,所开展的服务属于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可能就属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打击的扰乱招生秩序的违法行为。未经审批擅自开展招生考试相关咨询服务,是教育违法行为。
价格违法:一些机构推出高达数万元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服务,但只提供一些通用的,服务内容仅是简单地填报建议,与实际宣传严重不符,且收费畸高,属于违反价格法的“天价”情形时,存在价格欺诈的嫌疑。
虚假宣传:咨询机构隐瞒真实信息,进行内容虚假、引人误解的宣传,宣称拥有所谓的“内部大数据”,这些数据并不准确,甚至存在误导性,考生因信赖此类数据而填报失误,造就信息不透明,存在虚假宣传的问题。
欺诈消费:咨询机构误导他人,以“志愿填报规划师”“分析师”等国家认证体系以外的虚假头衔,从事有偿填报志愿咨询服务,不具备相关的从业资质或者相关的从业背景,存在政策解读不精准、信息提供不准确,夸大诱导的行为,主观上具备欺诈故意,构成不平等的交易,涉嫌欺诈。
提醒
教育部将指导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会同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专项治理,持续整治高价收费、虚假和夸大宣传、恶意曲解政策、实施欺诈、传播不良导向等市场乱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作者:王洪律师,云南恒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