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传染病临床研究中心:后疫情时代,医疗机构如何筑牢呼吸道传染病防线?
国家传染病临床研究中心:后疫情时代,医疗机构如何筑牢呼吸道传染病防线?
在全球公共卫生的版图中,呼吸道传染病始终是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COVID-19大流行的余波未平,它不仅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给全球医疗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在这场与病毒的持久较量里,医疗机构作为守护公众健康的前沿阵地,正经历着深刻变革。
近期,国家传染病临床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发起了一项联合研究,探讨了COVID-19大流行期间及疫情后全球呼吸道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系统的重要性,深入剖析“加强医疗机构应对呼吸道传染病:COVID-19 后的全球趋势、挑战和创新”这一关键议题。
doi:10.5582/bst.2024.01197
全球呼吸道传染病的“新变局”
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让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在流感季里“独领风骚”的流感病毒,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间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2020 - 2021 年,全球流感传播大幅减少,病例数降至历史低点,就像是被 COVID-19 的“强势气场”压制住了。可到了 2023 - 2024 年,流感却来了个“大反扑”,不仅流行季节推迟,还显著延长。
图1
2018-2024年按亚型划分的全球流感检测数据表,报告给FluNet,GISRS(2024-09-29)(A),2018-2024年按亚型划分的中国流感检测数据表,报告给FluNet,GISRS(2024-09-29)(B)
2023 年 2 月中旬到 4 月底,中国经历了以 A(H1N1)pdm09 亚型为主的流感疫情,比往年冬春流感季晚了近两个月。而且,流感病毒的“家族成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频繁更替。2022 年中国北方主要是 B(维多利亚)谱系引发流感,南方省份后来又以 A(H3N2)亚型为主。
2024年,中国流感季,A(H3N2)和 B(维多利亚)谱系病毒更是同时“发力”,让防控难度直线上升。
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趋势同样不容小觑。美国的核酸阳性率和死亡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高峰低谷交替出现。
中国在 2022 年 12 月调整防控策略后,病例数短期内急剧增加,好在疫苗接种发挥了关键作用,重症病例比例下降,总体死亡率也显著降低。
图2
美国临时COVID-19死亡人数和COVID-19核酸放大试验(NAAT)阳性百分比,按周报告给CDC(截至2024年8月)(A);
自全球前瞻性监测开始以来,全球范围内通过PCR检测肺炎支胞菌。图表顶部显示了自引入非药物干预措施以来的年和6个月时间。* 国家监视。先前报告了第三年的检测结果(B);
2013-2024年美国、英国和中国的百日咳病例数(2024-07)(C)。
除了流感和新冠,肺炎支原体和百日咳博德特氏菌也来“凑热闹”。
疫情期间,严格的防控措施让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大幅下降,可防控措施放松后,它在欧洲和亚洲“卷土重来”。自 2023 年 8 月起,丹麦、瑞典等国的肺炎支原体病例数激增,中国的上海、广州等地也出现了多起疫情,孩子们成了主要“受害者”。百日咳这个古老的传染病也不甘寂寞,2023 年起,美国、英国和中国的百日咳病例数都大幅上升,中国的增长态势尤为明显,病例数一路飙升,远超历史水平。
这一系列变化警示我们,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谱和流行病学模式已经改变,新的传染病不断涌现,“Disease X”带来的威胁如影随形,建立强大的防控体系迫在眉睫。
中国医疗机构的“硬核”应对策略
面对呼吸道传染病的复杂形势,中国医疗机构勇挑重担,构建起了一套全面且高效的防控体系,成为守护民众健康的坚固堡垒。
(一)完善的应急管理框架
2003 年非典疫情后,国务院迅速行动,出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6 年又推出《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这两部重要法规就像是“指挥棒”,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细致地划分为四个等级,明确了各部门在不同级别事件中的职责,让应急响应更加科学有序。
从此,无论是面对大规模传染病爆发,还是其他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各部门都能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各司其职,协同作战。
(二)传染病预筛查与分诊机制
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纷纷响应号召,按照原卫生部的规定,设立了专门的传染病科。在医院的门诊大厅,常常能看到预筛查分诊点,医护人员就像“侦察兵”一样,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流行病学史。一旦发现可疑的传染病患者,就会引导他们前往专门的传染病科进一步检查和治疗,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传染病在医院内传播的风险,守护了其他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三)高效的传染病报告网络
非典之后,中国搭建起了网络传染病报告系统。基层医疗机构和县区疾控中心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传染病信息实时上传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了保证报告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还制定了传染病信息管理标准。
有了这个系统,流感、新冠、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的动态都能被实时掌握。一旦某个地区出现异常情况,相关部门就能迅速做出反应,采取防控措施,把疫情扼杀在萌芽状态。
(四)不明原因肺炎监测体系
不明原因肺炎就像是隐藏在黑暗中的“敌人”,难以捉摸。为了应对这个挑战,原卫生部推出了相关监测方案。通过对全国范围内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聚集性病例的监测,成功快速识别出了 H7N9 禽流感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等新病原体。
2013 年上海发现首例 H7N9 病例后,短短两周内就完成了病毒分离;2019 年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后,政府迅速行动,及时鉴定病原体并分享基因序列,为全球抗疫争取了宝贵时间。
(五)智能化监测预警升级
2024 年 8 月 30 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智能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的指导意见》,为未来的监测预警工作指明了方向。这一系统就像一张细密的“智能网”,不仅涵盖临床综合征、病原体实验室监测,还将病媒、宿主动物、环境风险因素以及社会态度纳入监测范围。预计到 2030 年,它将进化成一个反应迅速、精准高效的监测预警利器,大幅提升对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聚集性的检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还推出了流感质量控制指标,从实验室诊断阳性率到重症患者死亡率等多方面进行把控。
未来,结核病、COVID-19 等疾病也将纳入质量控制指标体系,进一步提高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中国医疗机构在应对呼吸道传染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从全球范围来看,挑战依然严峻。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薄弱,检测设备短缺,医护人员不足,在面对呼吸道传染病时往往力不从心。而且,病原体不断变异,病毒的传播速度和致病力也随之改变,让防控工作变得更加艰难。例如,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从 Delta 到 Omicron,每一次变化都给防控带来了新的难题。
全球气候变暖也在“助力”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气温升高、湿度变化等环境因素,为病毒和细菌的滋生、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一些原本在特定地区流行的传染病,可能会随着环境变化扩散到其他地区,扩大疫情的影响范围。
在这样的挑战下,国际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分享防控经验和技术,共同研发疫苗和药物。同时,持续的科研投入也必不可少,深入研究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播规律,才能更好地制定防控策略。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也要提高健康意识,积极配合防控措施,如接种疫苗、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才能在这场与呼吸道传染病的持久战中取得最终胜利。
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COVID-19 大流行只是其中一场激烈的“战役”。后疫情时代,全球医疗机构都在不断探索、创新,加强应对呼吸道传染病的能力。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筑牢防线,守护好公众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