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汤: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的经典方剂
附子理中汤: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的经典方剂
附子理中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出自《伤寒杂病论》。该方由白术、人参、干姜、甘草、附子五味药组成,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证。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方剂的药性分析、经络归经、主治功效、方剂组成解释、辨证推理、方剂介绍、传统服药方法、注意事项及副作用、经络型态以及相同名称方剂的比较。
药性分析
附子理中汤由白术、人参、干姜、甘草、附子五味药组成。其中,附子与干姜属性大热,是方剂温热力量的主要来源。人参性温,有补气之功,亦能助长方剂的温热之性。白术性温,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其温性可辅助人参,共同加强方剂的温补效果。甘草性平,调和诸药,并能缓解其他药物的峻猛之性,虽性平,但在此方中略偏温。
综合来看,此方中热性药物明显多于寒性药物,且热性药物的力量强大,因此整体而言,附子理中汤的药性偏热,其“热性指数”高达32,“寒性指数”仅有4,足以显示此方整体属性为温热。
经络归经比例
- 脾经:28%
- 心经:22%
- 胃经:17%
- 肺经:16%
- 肾经:11%
- 肝经:5%
归经分析
根据附子理中汤的经络归属与比例分析,此方剂主要适用于以下经络的异常状况:
- 脾经虚证:此方剂中脾经占比最高,显示其主要针对脾经的虚弱问题。脾经虚弱常见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泻、四肢乏力等,附子理中汤能温补脾阳,改善脾虚症状。
- 心经虚寒证:心经占比高,显示此方剂对心阳不足的虚寒证亦有疗效。心阳不足可能导致心悸、胸闷、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等,附子理中汤中的附子能温振心阳,搭配其他药材能加强疗效。
- 胃经虚寒证:胃经占比高,此方剂亦可调理胃经虚寒。胃经虚寒可能表现为胃脘冷痛、喜温喜按、食欲不佳、呕吐清水等,附子理中汤的温热药性可以温中散寒,改善胃部不适。
- 肺经虚寒证:肺经占比高,表示此方剂对肺气虚寒亦有治疗效果。肺气虚寒可能导致咳嗽、气短、痰稀白、畏寒等,附子理中汤温补肺气,有助于改善相关症状。
- 肾经阳虚证:肾经占比低,但仍具有一定比例,说明此方剂对肾阳不足的状况亦有辅助效果。肾阳虚可能出现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精神不振等,附子理中汤的温阳作用可以温补肾阳,缓解相关不适。
- 肝经虚证:肝经占比低,显示此方剂对肝经的影响较为有限,但仍可推论可能适合肝经虚弱造成的某些症状。
主治功效(症状或疾病)
脉象
- 沉脉
- 虚脉
舌象
- 舌苔灰黑
- 舌苔青色
- 舌苔淡薄白
疼痛
- 胸闷胸痛
- 手肘外侧痛
- 腰痛
- 手肘内侧痛
- 膝盖外侧前侧痛
- 脚背痛
- 手肘窝痛
- 腹痛
- 上腹胃脘痛
- 下腹部痛
- 肩颈酸痛
- 手肘关节痛
- 小指痛
- 手腕背部痛
- 踝关节疼痛
症状
- 睡眠障碍
- 打喷嚏
- 经常疲乏想睡
- 腹泻
- 气喘
- 手脚冰冷
- 咳嗽
- 白痰
- 白鼻涕
- 夜间易醒
- 大便溏
- 腹中有鸣叫声
- 心情烦躁
- 头昏精神不佳
- 手脚容易出汗
- 呼吸气短言语无力
现代疾病
- 糖尿病
- 甲状腺功能减退
- 恐惧性焦虑障碍
- 胃及十二指肠炎
- 胃溃疡
- 贫血
- 尿失禁
- 忧郁性障碍
- 胸部发冷
- 汗疱疹
- 肠炎
- 小指扳机指
- 子宫颈恶性肿瘤(子宫颈癌)
- 阿米巴病
- 细菌性食物中毒
方剂组成解释
白术
附子理中汤中加入白术,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 补脾益气:白术味甘性温,入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止泻之效。附子理中汤主治脾胃虚寒证,白术能补益脾胃之气,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有助于改善患者虚寒、畏寒、腹痛、泄泻等症。
- 燥湿健脾:白术亦具有燥湿健脾之效,能改善脾胃湿气过盛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胀、食欲不振等症。附子理中汤中加入白术,可以协同附子温阳散寒,共同改善脾胃虚寒湿困的病症。
人参
附子理中汤中包含人参,主要原因如下:
- 扶正培元,温阳补气:附子性热,温阳散寒;而人参则补气益血,扶正固本。二者合用,可温补脾阳,振奋心气,有助于改善因阳气虚衰、脾胃虚寒引起的畏寒肢冷、面色苍白、食欲不振等症。
- 相辅相成,协调药性:人参的甘温性质可以缓解附子的燥烈之性,避免温热过度,防止出现口干舌燥、心烦失眠等副作用。同时,人参的补气作用,可以更好地配合附子温阳散寒,达到协同增效的效果。
干姜
附子理中汤中加入干姜,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 温中散寒:附子理中汤主要用於治疗脾胃虚寒证,而干姜性温,具有温中散寒、止呕止泻的功效,可与附子相辅相成,增强温阳散寒之力,使寒邪得以祛除,脾胃功能恢复。
- 调和药性:附子性热,容易燥烈,干姜性温,可缓解附子的燥烈之性,使其温阳而不燥,避免对脾胃造成过度刺激,达到温中健脾、和胃止呕的良好效果。
甘草
附子理中汤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 调和药性:附子性热,容易燥烈伤阴,甘草性甘平,能缓解附子的燥热之性,使药性温和,避免燥伤脾胃。
- 增强功效:甘草能调和脾胃,增强人体正气,有助于附子温阳化寒,补脾益气的功效。此外,甘草还能解毒,缓解附子等药材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附子
附子理中汤中包含附子,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 温阳散寒,回阳救逆:附子为温热药,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之效。理中汤主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四肢厥逆等症,附子的加入可以温暖脾胃,驱散寒邪,恢复阳气,达到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之功效。
- 助脾健运,益气扶正:附子除了温阳散寒外,还具有补益脾肾之功效,可以增强脾胃功能,帮助消化吸收。理中汤中包含的甘草、人参等药物,也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附子的加入可以协同这些药物,起到扶正祛邪,益气健运的作用。
中药方证辨证推理
病因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
方剂介绍
「附子理中汤」是一个网路上的热门方剂,更多人搜寻「理中汤」或「附子理中丸」,从Google Trend 的纪录显示,台湾人最喜爱搜寻这个方剂。虽然这是一個偏溫熱性的中藥方劑,冬天搜尋的人變多,最炎熱的夏季也是另一個高峰。
理中汤的主要功用,就是「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证」,常见的症状就是呕吐、腹泻、腹脘痛、食欲不佳、四肢冰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一般而言,脾胃虚寒较不严重者服用丸剂,较严重者服用汤剂。理中丸方后亦有「然不及汤」四字。汤剂较丸剂作用力强而迅速,临床可视病情之缓急酌定使用剂型。
由于脾胃同主中焦,如果脾胃虚寒,运化无权,升降失常,清阳不升则腹泻,阴寒凝聚,浊阴不降则会呕吐。中焦虚寒,寒凝气滞,就会腹部疼痛,手脚冰冷,喜爱喝温水、按摩肚子之后到舒服。
由于「脾主统血」、「气能摄血」,中焦虚寒时脾阳不足,脾气亦虚,统摄无权,血不循经而导致各种血证,例如:便血、吐血、衄血、妇人崩漏等失血证。
当饮食不节制,损伤脾胃阳气时,也会导致呕吐、腹泻症狀。當腹部虛寒久了造成中焦虚寒,體內陽虛不運,陰寒阻滯胸中,出現胸悶、胸痛。
本方是為了「中焦虚寒」之证而设计,依照《黄帝内经》「寒者热之」、「虚则补之」的治法,以温中散寒,补益脾胃为主。以「干姜」为主药,大辛大热温脾胃,化阴凝,以达温中散寒,扶阳抑阴之功效。
配合人参补中益气,培补后天,助干姜以复中阳。脾虚容易生湿气,所以配合温苦燥之白术,燥湿运脾,最后配合甘草蜜炙,益气补中,调和诸药。此方可使阳气提升,健脾胃,化解腹部寒凝,中焦虚寒诸症自解。
此方是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改善中焦虚寒的代表方剂,后代医家加减用于多种脾胃虚寒证候的治疗,由此变化出来的方剂特别多,对后世温中补虚方剂组成的影響很大。
最常见的就是加上附子、肉桂、高良姜,用于里寒较严重者,最著名的就是「附子理中汤」。
任何因为体内脾胃太寒湿所造成的各种疑难杂症,例如:手脚冰冷、长期慢性忧郁疲劳、精神不佳、脾胃障碍、食欲不佳、消化不良、呕吐、腹痛腹泻……等等症状都可以透过此方剂改善。
近代临床用于各种胃肠道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浅表性胃炎、胃肠道炎、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痢疾、腹泻、皮肤病(异位性皮炎)、糖尿病、肾病、溃疡性结肠炎、肠躁症、味觉丧失、肾下垂、慢性肾炎、崩漏、便血、吐血、鼻衄、过敏性紫癜、小儿慢惊风、小儿肠痉挛、慢性口腔溃疡、慢性支气管炎、胆道蛔虫症、胸痹等辨证属于中焦虚寒的多种疾病,以及各种癌症后遗症……等等。
传统服药法
上为细末,用炼蜜和为丸,每两作一十丸。每服一丸,以水一盏化破,煎至七分,稍热服之,空心食前。
注意事项及副作用
此方温燥,外感发热阴虚体质者忌。忌生冷水果食物。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附子理中汤的经络型态
理中汤的经络型态,适用于手三阳经虚证的经络型态,此型态经常延伸成为上虚下实经络型态,因此这两种经络型态都可以运用「理中汤」加减变化来加以改善。
适用於理中汤的经络型态
加上附子、肉桂之后的「附子理中汤」,更可以进阶改善体内阴寒严重之「一派阳虚」经络型态,加上茯苓、泽泻有利於改善水气病。
体内严重阴寒之经络现象
相同名称方剂
附子理中汤, 出处:《麻症集成》卷四。 组成:洋参、焦朮、附子、乾薑、枳殼。 主治:麻後寒痢而嘔,腹痛。厥冷吐蛔,脈沉無力。
附子理中汤, 出处:《回春》卷二。 组成:大附子(炮,去脐)、乾薑、吳茱萸(炮)、官桂、人參、當歸、陳皮、厚朴(薑炒)、白朮(去蘆)、甘草(炙)。 主治:中寒厥倒。
附子理中汤, 出处:《口齒類要》。 组成:茯苓2錢,白芍藥2錢,附子2錢,人參2錢,白朮4錢。 主治:瘡瘍,脾胃虛寒,或誤行攻伐,手足厥冷,飲食不入,或腸鳴腹痛,嘔逆吐瀉。
附子理中汤, 出处:《鎬京直指》。 组成:西潞黨3錢,熟附子1錢5分,炮薑1錢,煨肉果1錢,江西朮2錢(炒),白茯苓3錢,炙甘草8分。 主治:脾臟虛寒,下利清谷,六脈細弱,舌白無滑。
附子理中汤, 出处:《良朋匯集》卷二。 组成:大附子(麥面包煨,去皮臍)、人參、白朮、乾薑(炒)、肉桂、陳皮、茯苓各等分,甘草(炙)減半。 主治:陰寒身戦而重,語言聲輕,氣短,目睛口鼻出冷氣,水漿不入者。
附子理中汤, 出处:《不知醫必要》卷一。 组成:黨參(去蘆,米炒)1錢5分,茯苓1錢5分,白朮(淨,炒)2錢,制附子2錢,乾薑(炒黃)1錢,炙草1錢,大棗2枚。 主治:病初起,寒邪直中三陰,腹冷痛,吐清沫,利清谷,踡臥,肢冷囊縮,吐蛔,舌黑而潤。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