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爱国学者王懿荣:甲骨文发现者的人生传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爱国学者王懿荣:甲骨文发现者的人生传奇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79997994_121124385

王懿荣(1845-1900年),字正孺,又字廉生,是清末著名的金石文字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


王懿荣(1845-1900年),字正孺,又字廉生,古现村人。光绪六年进士,选庶吉士,九年授翰林院编修,二十年升侍读并入值南书房。自光绪十五年至二十六年,曾三为国子监祭酒。他是清末著名的金石文字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同时还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


王懿荣学识渊博,酷爱文物。《清史稿》称:“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翁同龢、潘祖荫并称其博学。”王氏收藏甚富,凡有价值的字画书籍,三代吉金、汉印、瓦当、泉货、残石、碑帖等,无不购买收藏,这祥就花去了他的俸薪,有时甚至还要典当妻子的嫁奁手饰。懿荣自己戏称是“十六年穷京官,八百金大债主”。他的一首“感怀口占”有句云:“典衣还惹群书债,折券时蒙小贾羞。”这道出了他为搜求文物,过着一种何等窘迫的生活。懿荣收罗既广,辩识尤精,这样他就珍藏了许多堪称“国宝”的文物。泉货中,所藏贝货为最早的货币,所藏《卢氏金涅布》为海内孤品。碑帖中,所藏汉《乙瑛碑》,明中叶拓本,为现存最佳拓本,即“王氏拓本”,《增补校碑随笔》认为:“此本拓印俱精,所见乙瑛本,此为最佳。”仅宋拓碑帖就达六种,其中《怀仁集王字圣教序》亦为海内第一本。

王懿荣不惜花费巨资收集珍藏古代文物,广泛猎涉历代文化典籍,并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探讨金石文字的奥秘,考证经史的得失,他爬罗剔抉,每多创见,又不断与翁同龢、潘祖荫、缪荃孙、吴大澂、陈介祺、匡鹤泉、胡石查等前辈及时贤请益切磋,经过几十年努力,写出了《汉石存目》、《南北朝存石目》、《攀古楼藏器释文》、《古泉选》、《福山金石稿》、《天壤阁杂记》、《翠墨园语》等十几种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其中《汉石存目》是较早著录汉代刻石的著作,罗振玉曾辑入《雪堂丛刻》罗评价此书为:“伪刻不录,重摹不录,体例颇完善。”王懿荣还辑成《天壤阁丛书》,凡三十三种,是一套有影响的丛书,现我国各大图书馆都有藏书。

王懿荣亦善八法,有书名。《书林记事》载:“王懿荣工行楷书,尝云:作一字须含十二意。”“入值南书房,尚方贴络所需,其章幅稍大者,孝钦后必降口敕曰:令王懿荣书。醇贤亲王栗主,亦特命缮写共奉。”隶书法《礼器碑》,高古旷达;行楷书尝临李北海、苏东坡,笔意醇厚韵雅,遒劲富丽,兼有魏晋风神。洋洋洒洒书来,别有自家风骨在,所谓学而善变者是也。

基于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深厚感情,王懿荣对保护文物,编汇文献具有长远眼光。光绪二十一年(公元 1895年),他路过山东益都、临淄两县地方,看到世传齐桓公、景公及齐四王墓受到破坏,非常不安,立即上《奏请申旧章封禁天下古墓疏》,疏中引经据典,详述保护古墓的必要、保护的办法、保护的范围及管理程序,具体而切实可行。《四库全书》成书于乾隆年间,至清末已有一百多年,这期间,即有卓然新作层见叠出,又有许多典籍需重行搜集整理。王懿荣看到这个问题,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上《四库全书续修疏》,建议“重开新馆,续纂前书”。由于当时政局动荡,内忧外患的干扰,没能付诸实施。近几年《续修四库全书》即将出版,王懿荣虽没能参预编修,但其远见卓识可见一斑。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一种古老文字,但三千多年以来,人们对它的真正价值却一无所知,在很长时间里,人们把它叫着“龙骨”,当成一味药,大量毁弃掉了。直到光绪二十五年(公元 1899年),博古通今的王懿荣第一个发现了这种甲骨上的刻划文字,并将其文字准确地断为商代,于是结束了甲骨被遗弃的命运,使它立即进入文物珍宝的行列。王懿荣这一轰动中外学术界的发现,将汉字的历史提前到公元前十七世纪,为对殷商历史的探讨提供了可以凭依的资料,在古文字学和历史研究上是开创性的贡献。


关于甲骨文的发现过程,据《铁云藏龟自序》、王汉章《古董录》谓:古董商挟“龙骨”入京,王懿荣审定为殷商故物,悉数购得。据记载王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购得千余片甲骨,还没有来得及进一步研究,便为国捐躯了。


王懿荣不仅是一个对祖国文明有贡献的学者,更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第二年日军在荣成登陆,王懿荣立即奏请回故乡办团练,训练乡勇,号召民众,亲临海防前线,四处联络组织,决心与日寇决一死战。这时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王懿荣壮志未酬,写下了一首七绝诗:“岂有雄心辄请缨,念家山破自魂惊。归来整旅虾夷散,五夜犹闻匣剑鸣。”光绪二十六年八国列强威胁北京,王懿荣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七月八国联军兵临北京,清政府无力抵抗,人心惶惶,国都面临危局。团练不是正规军,没有像样的武器,王懿荣勉为其难,竭尽全力,日夜筹划守城事宜。


七月二十日侵略军攻入外城,王懿荣怒不可遏,大呼出宣武门至团练局,率兵勇奋力抵抗,但寡不敌众败回私宅。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奔西安避难,东安门又被攻被。大势已去,事不可为,王懿荣整夜徘徊庭院。清晨,他对家中人说:“吾义不可苟生!”书绝命词后遂吞金自杀。不成又服药,仍未就死,最后投并,壮烈殉国。他的夫人谢氏、长媳张氏跟随投井而死。这是七月二十一日发生在东城锡拉胡同王氏的宅院里的悲壮的一幕。“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王懿荣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出一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正气歌,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崇高气节。他不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爱国学者。


祭酒雄风已彪炳史册
先生慧眼犹启迪后人

(文章为胡元田先生九十年代整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