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幂点赞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千年文化焕发新生机
杨幂点赞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千年文化焕发新生机
近日,知名女星杨幂在社交平台上公开点赞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并分享了自己的插花作品。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杨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持,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和学习传统的插花技艺。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据记载,中国传统插花艺术萌芽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历经汉代的初始期、南北朝的发展期、隋唐的兴盛期、宋代的极盛期、元明的成熟期、清代后期的衰落期等各个阶段。
在唐朝,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会举办盛大节日的花朝节,传说是百花之神诞生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要去郊外踏青赏花,市集上也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饰品,举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白居易曾在《买花》诗中写道:“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
关于中国花艺史的重要史料皆出自明朝,其中一五九五年张谦德所著的《瓶花谱》,及一五九九年袁宏道所著的《瓶史》最具影响力。《瓶史》计有十二节,分别为花目、品第、器具、择水、宜称、屏俗、花祟、洗沐、使令、好事、清赏、监戒,详尽介绍了中国人的插花理论与技巧。一六九六年,该书翻译为日文,中国的花道开始东传日本,所以日本的花道虽有十五世纪的池坊花派,至今也有“宏道流”,可见影响至深。
中国自古即把琴、棋、书、画视为文人的四艺。宋朝的人则把插花、看画、燃香、饮茶,视为一般人的生活四艺,成为生活中的赏心乐事,这一点在宋朝的《生活四艺图》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即把插花等“四艺”的基本位置都明载其中:插花居中,挂画后悬,点茶于左上方,焚香于左下方。吴自牧的《梦梁录》有:“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
在中国,“ 瓶 ”代表了平安、吉祥之意。如以瓶插牡丹,即是富贵平安之意,以瓶插荷花,寓意平安连年。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慈禧太后,慈禧喜欢把瓶子放在寝宫是四角,就是因为其四季平安的美好寓意。《红楼梦》里的富贵瓶中花,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写道:“这里贾母花厅上摆了十来席酒,每席傍边设一几,……各色旧窑小瓶中,却点缀着“岁寒三友”、“玉堂富贵”等鲜活鲜花。”
中国传统插花,立意为先。不只是浮于表面的技艺,它是独属于中国人的审美,是高雅的情趣,爱花惜花之心,咏物言志之意。在我国传统插花艺术理念中,每朵花、每片叶都蕴涵了深远的意味,或表意,或抒发,这便是我国传统插花艺术所说的“意境”。它外随季节变化,内与心性相通,天人合一,四季分明。
我国明代园艺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是中国插花的最高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插花艺术家毕生追求的理想目标。高濂在《瓶花三说·瓶花之宜》里,亦写:“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花材安放的角度,或俯或仰、或疏或密、或正或斜,通过不同姿态、不同品类的花材相互呼应,达到一种立体的、栩栩如生的姿态。最好像从花器中长出来似的。如花在野。中式传统插花多以克制为美,通常选用两三种花材即可。如袁宏道所说,“插花不可太繁,不可太简,多不过两三种,高低疏密,如画苑布置方妙。”
历经千年,传统插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是属于中国人的文化瑰宝。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当我们用心去创作一束插花作品时,我们也在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交流的增多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插花艺术开始重新走进大众视野。各类插花培训、展览、赛事等活动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众多花艺师不断挖掘传统插花的技法、理念,同时融合现代审美和新的设计元素,推动其不断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为公众人物,杨幂的这一举动无疑为这项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的点赞和分享,不仅展现了个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更重要的是,通过她的影响力,让更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和了解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正如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唐振辉所说:“我们的文化遗产必须与时俱进,保持活力,并且和现在及以后的新加坡人都息息相关。在我们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文化遗产反映了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价值观。”
让我们一起学习传统插花艺术,感受这份来自千年的文化瑰宝。无论是简单的花瓶插花,还是复杂的艺术创作,都能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感受自然的美好,体验生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