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苏轼书法:穿越千年的“网红”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31:1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苏轼书法:穿越千年的“网红”

2024年1月31日,海南省博物馆将举办一场备受瞩目的文化盛宴——“千古风流 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此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与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联合主办,将展出苏轼主题文物展品332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54件/套。这场展览不仅是对苏轼艺术成就的集中展示,更是对这位千年文豪精神世界的深入解读。

01

苏轼书法的“尚意”特色

苏轼,这位宋代的全能型才子,不仅在文学上有极高造诣,其书法艺术同样令人瞩目。他的“尚意”书风,强调情感与个性的表达,被誉为书法界的“网红”。

宋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就是打破这种疆化的模式,强调书家个人情感的抒发,形成宋人“尚意”的书风。古人曾云:“宋人书取意。”这即是正确地概括了宋代书法的艺术特色及审美取向。所谓“尚意”,一是论书法重人品;二是在书法创作上刻意求新。即重视表现个人的思想感情,它同魏晋书法重视所谓“韵”又有不同。“晋人书取韵”,这“韵”自然也是同个人感情抒发和表现分不开的,但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平和含蓄的境界,而排斥一切情感激烈的流露。宋代“尚意”书法却不同,它强调自由表现个人情感的同时,不怕越出古人的法度,敢于打破前人的规矩.无所顾忌地表现书家的情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宋代最有影响的书家主要是由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组成的所谓.“宋四家”。尤其是作为宋四家之首的苏东坡极力追求书法之个性与创造,并寓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于书法作品之中,可以说是宋代书法史上闪光的乐章。

苏轼的史略
苏轼(公元1037 1 101)四川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嘉佑二年与其弟苏辙同登进士科。其父苏询以经学、文章、著名。当时有“三苏”之称,被列为唐宗八大家。东坡一生宦海沉浮,几经升沉,他性情旷达,襟怀开朗。不仅能文、擅画而且工书。他自幼好书,老而不倦,特别推崇唐代颜真卿的书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书法风格。其书法沉着、苍劲、豪放,形成了一种不同于魏晋和唐代新的美学境界。

苏东坡书法注重“取意”,且字形温润、笔圆韵胜、格调高雅,姿态万千,风格多样。在用笔上强调执笔一定要灵活自如,认为“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反对死硬。在楷书与行书的关系上,东坡强调一定要打好楷书基础,才能在行草方面有所成就。他说“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能行立而能走者也”。他还赞赏颜真卿书“一变古体”。认为一个杰出的书法家最可贵的应是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出新意、形成自家面目。

02

《黄州寒食诗帖》赏析

在苏轼的众多书法作品中,《黄州寒食诗帖》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杰作。这幅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作品,不仅是苏轼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其“尚意”书风的完美体现。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行草书墨迹,十五行共一百廿九字。为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作于元丰五年,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做团练付使时所写,全诗为二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故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纸灰吹不起。

《寒食帖》是苏轼三年前因所谓“乌台诗案”而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时所作的一首遣兴诗。内容哀怨、苍凉;借景抒怀,感时惜春,抒发了东坡因仕途的失意及对政局缈茫的心情。充溢着抑郁伤感的苦闷、孤独情调。此诗诗文与书法交相辉映,起伏跌宕,给人一种浑厚空灵、雄视天下的精神力量。黄庭坚为该帖跋云:“此书兼颜鲁公、扬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遂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寒食帖》在笔法上,丰厚粗壮的点画渊自颜体新法。笔法善用侧锋较多,从东坡墨迹看,他下笔确实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时下笔时手腕离纸较近,笔锋略向左侧斜出,因而有些不解苏书真谛者的书家指责东坡用笔不合古法,甚至称其为“墨猪”。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中锋与偏锋的关系问题。而东破正是充分运用了中锋与偏锋,才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

《寒食帖》的结字相近于汉、北碑,结体取横势,体势宽博质朴,横平竖直,包围结构较为方整伸展。黄庭坚论东坡结字曾戏日“公之字固不敢轻议,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虾蟆。”形象地勾画出了苏字结体扁平、奇崛的特征。这一特征也正是与苏轼的“大字难于紧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的主张相符的。另外,苏字最显著的特征是结构的参差变化,或左重右轻或右重左轻;有的上密下疏,有的上疏下密。在大智若愚、诙谐的风格中流露出天真。

《寒食帖》在章法上,特别注重横势,行距开阔分明,由于横势与纵势的有机照应,不但没有给人丝毫的松散感觉,反而有一种浑厚、灵动的气势。通过研究《寒食帖》我们仅从书法上即已领略到一种沉怨幽郁之情,势如江河奔涌。苏轼在书写此诗时,包含感情,已是意笔交融、心手两忘。通观整幅作品,似欣赏一曲郁愤、幽怨的古琴曲。那线条的盘旋、往复、曲折、顿挫拟诗人拔动着如泣如诉的琴弦,表达了无限郁愤的复杂心情。而字形的欹侧,忽横忽斜,似在极力控制心中的怨气那几笔长竖直拖,似几声长长的叹息之声。

03

现代人对苏轼书法的评价

苏轼的书法作品中,《桤木卷帖》被认为是其墨法的巅峰之作,承载了他对诗词的独到理解和对书法艺术的极致追求。这部作品不仅在书法艺术上展现出高超的技艺,更在精神层面传达了深沉的文化内涵,为后世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资料。

《桤木卷帖》,又称《杜甫堂成诗卷》和《杜工部桤木诗卷帖》,生动地书写了杜甫的诗作,其中以流畅的行书形式呈现。此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整体结构稳定,字形匀称,展现出苏轼对传统书法的完美继承与发扬。在关于此帖的评论中,安岐曾以“此卷字画沉着,用墨浓淡适中”来高度评价,明代金冕亦对其赞誉有加,称其作品“寓精神于翰墨而才品所自到”。这不仅反映了文字的形态美,更是苏轼独特个性与审美思想的集中体现。

主题与思想
《桤木卷帖》通过苏轼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展现了他对友情、自然、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书写这一系列诗句时,苏轼仿佛与杜甫的思想情感达成一种心灵上的共振。他透过文字传达对诗人杜甫的崇敬与赞美,同时也将自己对自然界的观察与领悟融入其中。这一切使得《桤木卷帖》不仅仅是对诗句的简单书写,更是诗人与艺术家情感与智慧的交融。

从内容上看,苏轼运用优雅的笔触勾勒出诗中的意境,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比如在“暂下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中,飞鸟和燕子代表了春天的到来,诗的画面感让人如同身临其境。这种自然与人物的结合,不仅让作品增添了艺术魅力,也让诵读者在感受书法的同时,领悟到诗的深邃与情感的交织。

风格与语言
在《桤木卷帖》中,苏轼的书法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大胆使用正锋,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墨的浓淡变化,使得每个字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行书的流畅不拘,使得整卷散发出一种自然的气息。苏轼的语言则充满诗意和哲思,他对笔墨的选择反映了他内心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通过行书的道上得到了升华。

书法技术的运用上,苏轼善于通过笔触的轻重、快慢控制,以达到表现不同情感的目的。这使得每个字都不仅仅是文字,更像是艺术品,字形的变化隐秘地映射出书法家的心境和情感波动。例如,随行而发的书写方式使得每一行都有一种节奏感,这种来自内心的自由书写,反映了作者的艺术无畏与创新,打破了传统书法的束缚。

人物塑造
在分析《桤木卷帖》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苏轼作为书法家的艺术成就,更应看到他作为一个复杂的文学家与社会人物的多重身份。苏轼在生活中经历了诸多波折与磨难,这些经历让他在创作中更为深刻地理解人情世故与自然之道。总结这一点,不难发现苏轼的书法作品中潜藏的个人情绪与智慧。

无论是“吟风之句”还是“白杨的叶声”,字里行间渗透了诗意和闲适的生活哲学,他不仅在书法上成就卓著,同样在情感表达上也可圈可点。这些人物个性化的特征,使得《桤木卷帖》既是一件书法艺术品,更是苏轼心灵的折射。

结构与叙述
该帖在结构上展现出了苏轼高超的布局能力,整个卷面看似随意而成,实则每个字、每行都巧妙安排,形成了整体的视觉美感。书法的叙述方式上,苏轼没有拘泥于传统,而是将书法与诗的契合进行大胆的探索。他以流畅自然的抒发方式,将个人情感化为文字,不仅增强了文本的内涵,也使得整部作品更加生动。

书法叙述的时间线处理上,苏轼将过去的诗词与当下的心境结合,进一步展现出书法的时效性。每一个字的书写仿佛都有故事,流转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与观者的情感形成碰撞。这种将时空欲望化为可视性书写的尝试,代表了他在艺术追求上的创新精神。

个人观点
站在书法和现代文化的交汇点上,我对《桤木卷帖》深感佩服。在参与各种书法展览时,这一作品总是能吸引众多爱好者的关注。它不仅因其书法技艺被赞扬,更因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情感表达成为经典。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背景下,苏轼对诗与自然的关注与思考,给予了我们一种文化反思的机会,是一种力量与自由的感召,让我意识到传统与现代的内在关联。

我对苏轼将诗意书法与自然溶为一体的表现技巧尤其欣赏。其作品中,书法家的气韵流畅无拘,赋予了静态的文字以生命,使得作品本身也变成了一种诗意的流动。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让我对书法的理解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令人神往。

总结
《桤木卷帖》不仅是苏轼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更是传达古代文人情怀的文化载体。它在艺术与诗的交织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启示,让我们在书法的世界中感受到诗意生生不息的魅力。对爱好古文化和书法艺术的人来说,这部作品绝对是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总体而言,《桤木卷帖》作为一部书法作品,承载了历史、文化与个人情感的多重魅力。不论是书法爱好者还是文学研究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思考轨迹,尤其是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更应重视古典文化对人性的启示与滋养。是否在求美与求知之间平衡,似乎都是苏轼在这一作品中所要探索的哲学命题,开放性的思考留给每一位读者去上下求索。

苏轼书法的魅力,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在当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和研究苏轼的书法艺术,从中汲取精神养分。正如一位现代书法家所言:“苏轼的书法,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情感与智慧的交融。每一次临摹,都是一次心灵的对话。”

随着“千古风流 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的开幕,相信会有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欣赏苏轼的书法真迹,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苏轼的书法,如同他的人格一样,既超然物外,又贴近人心,成为连接古代与现代、艺术与生活的桥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