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你如何通过调理湿气来管理情绪
中医教你如何通过调理湿气来管理情绪
湿气重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还会引发情绪问题。中医认为,湿气与情绪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湿气重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情绪问题如易怒、抑郁等。同时,湿气重还会引发多种症状,包括头痛、失眠、水肿、食欲不振等。幸运的是,通过饮食调理、中药食疗、适量运动和良好生活习惯等方法,可以有效调理湿气,改善情绪。
湿气与情绪的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湿气是一种“邪气”,也是一种病证,多出现于长夏时节(即每年的7~8月份),但在春季雨水充沛的南方,湿气也尤为明显。湿邪为阴邪,湿性重浊、黏腻停滞,易袭阴位(腰以下部位),易损伤人体阳气,易阻滞气机,还易与其他邪气合并,如湿遇寒则成为寒湿,遇热成为湿热。
肝的生理特性是升、动、散,主疏泄,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的作用,与脾胃气机升降中枢互相影响。湿气重会影响肝之疏泄、脾胃之升降,阻碍气血运行,使整个身体的生理功能下降,慢慢身体就会冒出各种不适的症状。
现代人压力大,思考事情多,情绪控制不佳,焦虑和抑郁的心情多了,影响肝的正常疏泄功能,就非常容易导致肝郁。虽说湿气生于脾,但是大部分的脾虚都和肝气郁结有关,脾属土肝属木,肝气郁结后疏泄不畅,往往会横克脾土,导致脾的运化功能障碍,从而产生湿邪。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发现人一生气就不想吃饭?没错,这就是“肝木横犯脾土”了。同时,肝肾同源,肝出现问题后也容易影响到肾,使肾阳肾气不足,肾蒸腾气化水液的功能亦不足,就会聚集成湿气。另外,肝郁还能直接导致湿气的产生。肝有调节全身气机的功能,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所以当肝郁使气机郁滞时就会产生湿邪。
湿气重也会阻滞气机,使肝的疏泄功能失调。此时我们的身体不仅会出现沉重、昏昏欲睡、食欲下降等典型的湿气重的症状,还会出现胸胁胀满窜疼、腹疼泄泻、泄后疼减、便溏不爽、肠鸣失气、兼兼有太息、情绪抑郁或是急躁、易怒,舌苔白润或腻等肝郁气滞的症状。
湿气重的症状表现
湿气重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12种:
头痛、脑雾严重:体内湿气过多积聚在头部时,可能導致气血运行不顺,影响脑部能量供应,就容易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
失眠、睡眠质量差:湿气重的人经常有失眠、睡不好的问题。即使睡眠时间看似充足,但在睡眠品质不佳的情况下,身体无法得到有效修复,醒來后仍会感到疲倦,彷彿怎麼睡都睡不饱。这不仅会影响日间精神,体内代谢、免疫等重要机能也可能连带受到影响。
容易水肿、体重增加:体内湿气过重会导致新陈代谢减缓,使身体容易堆积水分和脂肪,因此出现四肢浮肿、脸泡、眼袋明显,或是明明没多吃、体重却异常上升的状况。
不易口渴、饮水量少:湿气重的人口水分泌量较多,因此通常不易感到口渴,饮水量较少。这看似不是大问题,但体内缺水时,代谢循环会跟着变慢,就更难透过尿液和汗水将湿气排出,导致毒素更易在体内累积,陷入恶性循环。
舌头上有厚厚的白苔:观察舌头也是中医判断湿气的重要方法之一。健康的舌苔应呈浅白色,质地轻薄而均匀。当舌苔变得厚重滑腻、难以清除,形成“腻苔”,就是湿气过重的象征。若是体质燥热者,舌苔更可能由白转黄,形成“黄苔”。
头皮、脸部容易出油:除此之外,湿气也会影响皮脂腺运作,导致皮肤油脂分泌过量,堵塞毛孔,进而引发头皮油腻、头皮屑多、肌肤毛孔粗大、鼻头粉刺多、长痘痘等状况,影响皮肤外观和健康。
皮肤痒、容易生湿疹:当湿气积聚在皮肤,影响皮肤的正常代谢和防御功能,就容易出现搔痒、红肿、起屑等皮肤问题,特别是在湿热的夏天,更是容易反复长湿疹,造成极大的不适。
消化不好、经常胀气:湿气积聚于脾胃、肠道时,可能引起消化不适,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排气增多、恶心等。此外,部分人在进食后会可能还会感到异常疲倦,这也是湿气影响消化功能的一种表现。
食欲不振:当消化功能受到湿气影响,进食容易不适时,胃口自然会跟着变差,即使是平日喜爱的食物,也可能失去吸引力。若长期未获改善,可能导致营养失衡,进而影响整体健康状况。
痰特别多:除此之外,体内湿气过重者通常痰液分泌也较多,经常需要清喉咙,或感觉喉咙有痰但又咳不出来。这不仅影响呼吸道健康,声音也可能因此变得较为沙哑。
女性私密处分泌多:女性私密处瘙痒、分泌物增多,除了可能是妇科疾病所致,也可能是湿气重的征兆。若情况维持一段时间未获改善,或是出现排尿疼痛、出现异味等附加症状,就应及及时就医。
粪便湿黏、质地稀:最后,观察粪便也是了解身体状况的一种方法。湿气重的人体内肠胃功能受到影响,常见粪便湿黏、不成形,容易沾黏马桶壁边的状况。
如何调理湿气
调理湿气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饮食调理、中药食疗、适量运动和良好生活习惯等。
饮食调理:避免过度摄入生冷、油腻的食物,例如各种冻饮料、啤酒、海鲜。多吃一些温热性质的蔬菜水果,如玫瑰花茶、生姜、葱、蒜(视力不好的不要吃蒜)等,少吃冰凉寒性的食物,如荷叶粉、冰沙等。
中药食疗:
- 燥湿行气“陈皮”:食疗:陈皮老鸭煲冬瓜。材料:广陈皮10克,鸭肉500克,冬瓜500克,薏米50克。做法:鸭肉去内脏洗净切小块,冬瓜切块,清水2升煮开后放入上述药材,同煮1小时后加盐调味即可食用。功效:健脾化湿,滋阴清热,老少皆宜。
- 清热利湿“土茯苓”:食疗:土茯苓芡实猪骨汤。材料:猪骨500克,鸡爪250克,土茯苓30克,芡实15克,薏米20克,赤小豆20克,枸杞、红枣、姜少许。做法:土茯苓、茨实、薏米、赤小豆清水浸泡,鸡爪去甲尖与猪骨一同焯水捞起,清水洗净血沫,将所有食材放入汤煲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关小火慢炖一个半小时,放入枸杞和少许盐,煮沸后关火即可。功效:解毒消肿、利水渗湿、通利关节,对于一些小便不利、四肢水肿、关节屈伸不利、腰膝疼痛的人群有调理作用。
- 芳香化湿“藿香”:中成药:藿香正气水。功效: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 健脾化湿“白术”:食疗:白术陈皮粥。方法:取炒白术10克、陈皮3克、大米50克一起熬粥服用。功效:疏肝、健脾、和胃,适用于肝郁脾虚、食欲不振人群。
适量运动:中医云“动则生阳”,适度的运动,使身体微微出汗,可以振奋阳气,帮助身体把侵袭在表层的湿气排出去。不经常运动的人,一开始建议采用散步和快走的方式,或八段锦、瑜伽等温和的方式。如果选择出汗的运动,应在白天太阳升起后进行,太阳落山后停止,防止外邪趁虚而入。
良好生活习惯:
- 预防内外湿邪入侵:首先,尽量避免涉水、淋雨等行为,以防湿气入侵体内。如需涉水,应尽快换上干燥的衣物并喝些姜茶等驱寒除湿的饮品。同时,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经常开窗通风,以避免湿气在室内积聚,尤其要避免各类食物受到湿邪侵袭。
- 泡脚:每天坚持20-30分钟的泡脚是祛除湿气的很好方法,注意你要泡到背后微微出汗才好,而且要保持这个温度你需要不停地在洗脚盆中加水,这样还可以促进你的末梢循环,让你全身暖洋洋,寒气自然就祛除了。有些人寒湿比较重,这时候我建议你在泡脚水中加入一些艾蒿,因为它可以帮助更好的祛除寒气,还有生姜都是不错的祛除寒气的泡脚药材。当然如果你睡眠不好还可以加入一些薰衣草,非常有帮助。
- 多做运动:慢性有氧运动,如游泳、瑜伽、慢跑、肌群训练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每天运动后出出汗,是个很不错的方式。
通过以上方法调理湿气,不仅可以改善身体状况,还能有效管理情绪,让你的生活更加清爽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