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朋友应掌握的10个社交礼仪
幼儿园小朋友应掌握的10个社交礼仪
“不学礼,无以立”,长大后拥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人,多半在与人交往时可以做到以礼相待。今天这篇文章,和朋友们分享幼儿园孩子应该掌握的10个社交礼仪。礼仪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
倾听的习惯
孩子的语言习惯多数是受家庭语言环境影响。一个没有被好好倾听的孩子,很难学着倾听别人。认真倾听对方说话,能直接表现一个人的素质和涵养。平时请给他们100%的耐心和专注的倾听,尊重孩子的话语权,我们也会同样收获一个懂得倾听他人的好孩子。
遵守秩序
生活中,秩序无处不在:房间、桌面物品要井然有序,在超市购物付款需要排队,过马路要遵守交通秩序……6岁前的孩子处于吸收性心智发展阶段,比较容易建立良好的秩序感。家长平时要通过外在的有序,帮助孩子形成内在的秩序感。有了内在的秩序感,孩子就会主动地、自发地去维护秩序,而遵守秩序,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社交礼仪。
餐桌礼仪
日常生活中,若有人吃饭时筷子敲碗、盘中搅菜、大声吧唧嘴……总会引起同桌吃饭的人的反感和厌恶。餐桌礼仪是一个人素质的基本体现,更是家庭长期熏陶的结果。
使用礼貌用语
英国著名思想家约翰·洛克曾说过:“礼貌,是孩子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让孩子们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功夫都在日常点滴中。为了促进孩子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养成自信、大方、有礼貌的品格,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引导孩子从小使用礼貌用语。
物权意识
“物权意识”的敏感期通常在孩子3岁左右的时候开始。如果强制物权敏感期的孩子分享物品,可能会让孩子感受到无助、恐惧。只有在敏感期保护好孩子的物权感,孩子才能更顺利地走向分享。为了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物权意识”,家长一定要学会引导并帮助他度过这一时期。
环保意识
环境是我们的生活之源,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热爱环境,就是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环保概念要从小树立,家长更要做好孩子的环保榜样:不随手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摘花,不在公共场合喧哗,并养成随手关灯、关水的好习惯,从点滴小事中言传身教。
守时守信
3-6岁是孩子培养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守时守信,是一个人诚信素养的体现,更是孩子从小必须具备的良好品质。父母除了做好示范榜样外,也要对孩子守时守信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鼓励,对孩子言而无信、迟到的行为指出其危害,约定好的时间要遵守,约定好的事情要信守,将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咳嗽礼仪
咳嗽时捂住口鼻,既是出于礼貌,同时也避免病原体随飞沫四处播散。注意咳嗽礼仪,既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素质,也是对他人的健康负责。咳嗽或者打喷嚏的时候要遮住嘴,公开场合不要抠鼻孔,这些都是我们从小就要教给孩子的礼貌、卫生好习惯。
公共场合行为
在课堂、书店、医院等一些需要安静的公共场合,保持安静既是一种公共规则要求,也是孩子自身应该具备的良好习惯。让孩子从小知道遵守公共秩序,知道自己不当的行为可能会影响到别人。告诉孩子进入安静场所要轻声细语,避免在公共场所跑跳、喧哗或哭闹。
正确“告状”
幼儿园老师每天收到最多的就是“告状”,这和他们的道德规则意识正在萌发有关。但教育从来都不是培养告密者,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事情的轻重:比如遇到有人身处危险、有人伤害你,残害小动物、破坏公共物品……那就一定要找大人求助。但如果是小事情,要鼓励孩子自己解决。我们不能只把孩子教育成一个懂礼貌的人,还要传递更多、更美好的价值观,其中一个就是相互信任。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知礼懂礼是代代传承的优良美德,更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修养。
大人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认识世界之前,孩子经常按照父母的言行去模仿。每一个懂礼的孩子背后,必然有一个懂礼的家长。要求孩子守规则、讲礼貌,首先要把自己当作最好的行为榜样。
本文原文来自"睿学苑"